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省网转载

援非医生鲜为人知的故事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9-06-23 00:00

  6月22日,湖南第21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和第17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从长沙启程,奔赴遥远的非洲执行医疗援助任务。

  这样的出发,始于1973年,湖南省第一支援助塞拉利昂医疗队踏上广袤无垠、热情奔放的非洲大地,开启了湖南援外医疗的历史篇章。1985年,湖南省又增加了向津巴布韦派遣医疗队的任务。时光荏苒,湖南医疗援非的步履已经走过近半个世纪。

  46年来,湖南省先后派出长期援外医疗队员36批468人次,短期援外医疗人员13批157人次,医疗队共完成病人救治83万人次,手术20余万台,成功实施了许多在当地无法开展的手术。

  他们远渡重洋,面对重重困难,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人道主义精神,克服艰难,成为守护非洲人民健康的“白衣天使”。这期间,有数不清的坎坷,也有道不尽的感动;有奋斗的艰辛,更有医治的喜悦。

  攻坚克难,湖湘勇士与非洲人民风雨同舟

  木棉树是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的象征,参天的木棉树就像英雄一样守护这一片土地。位于弗里敦市郊的中塞友好医院,也有一棵枝叶繁茂的木棉树,见证着来自中国湖南“白衣天使”们的仁心仁术。

  有天晚上7时许,第20批援塞医疗队妇产科专家许晚红接到产科病房护士长电话:一位产妇产后出血不止,危及生命。

  忙碌了一天的许晚红顾不上休息,直奔产房。这是一名25岁的产妇,还没来得及感受初为人母的喜悦,就出现了大出血。塞拉利昂没有血库,如果产妇不及时止血,无疑是死亡。

  生命危在旦夕,但产妇特别怕痛,夹住双腿,不肯局麻做缝合。在许晚红耐心地解释和安慰下,产妇勉强开始配合治疗。

  产房设施简陋、无专用无影灯,而产妇裂口很深,照明根本无法达到裂伤的部位,使阴道手术难度异常增大。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许晚红借助手电筒等照明工具,精准修补裂伤部位,控制了出血,挽救了病人。

  产妇、家属及塞方护士纷纷竖起大拇指点赞!而许晚红疲惫地离开了手术台。

  外人不知道的是,这位患有亚甲炎的女医生,当时正处于甲状腺功能减退阶段,疲劳、乏力,需要休息。中塞友好医院条件简陋,没有甲状腺功能的实验室检查,家人不放心,想让她回国检查、治疗。但中塞友好医院只有她一个产科医生,许晚红选择坚守,每天穿梭在病房与手术室。家人一再催促她,她总是回答:“这里的病人多,只有我一个医生,我实在走不开。”

  在日常的工作中,医疗队员克服停水停电、缺医少药等困难,抗击艾滋病、疟疾、伤寒、霍乱等传染病的危害,共同完成了一场场守护生命的跨国救援接力,填补了一项项当地技术空白。而在最危难的时刻,中国医生和非洲人民站在一起,患难与共、风雨同舟。

  2014年,埃博拉病毒肆虐非洲,塞拉利昂疫情严峻。这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感染性强,死亡率极高。

  危难之中,湖湘勇士挺身而出。2014年8月11日,由湘雅医院徐道妙、沙新平及长沙市疾控中心张恒组成的湖南赴塞拉利昂国际医疗救援首批专家组,启程赴塞。这支医疗队从接到通知到组建完成,前后总共不到20小时。

  2015年5月,由40多名湖南医务人员组成的中国(湖南)第五批援塞抗疫医疗队,再次奔赴塞拉利昂。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病科主任黄燕是中国(湖南)第五批援塞抗疫医疗队中的一员。4年前的那段生死之旅,黄燕记忆犹新。为了抵御埃博拉这种烈性传染病,即使在35摄氏度的高温环境下,医护人员也必须穿着厚厚的4层防护服,戴3层手套,套4层鞋套。每完成一次任务走出隔离区,衣服都能拧出水来。

  但他们依旧不辞辛劳,毫无怨言,只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让更多病人恢复健康,回归正常生活。

  援塞抗疫医疗队共接诊39名疑似埃博拉患者,其中3名埃博拉确诊患者全部治愈出院,实现了100%治愈,创造了生命奇迹。

  授人以渔,中医在非洲大地开花结果

  “我们的医疗援助既要‘输血’,帮助他们改变当地落后的医疗设施现状;又要‘造血’,努力提高当地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为当地培养一支本土的医疗骨干队伍,才能长久为非洲人民带去健康。”第15批援津医疗队的泌尿外科医生舒建平,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经常思索,如何更好地做到“授鱼”和“授渔”?

  于是,他利用每周的病例讨论会,给当地医务人员开讲座,积极筹备建立泌尿外科微创中心。在接下来几批援津医疗队的接力和中津“对口医院”项目的支持下,津巴布韦的帕瑞仁雅塔瓦医院泌尿外科中心有望成为撒哈拉沙漠以南最大的泌尿外科中心。

  塞拉利昂民众喜欢头顶重物搬运物品,所以严重的颈腰腿痛患者特别多。在第18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谢伟彬等中医科医生的努力下,艾灸、拔罐、针灸、推拿、膏药等传统中医特色疗法,为患者消除病痛,备受欢迎。

  “刚来时可不是这样。”谢伟彬回忆往事,不禁莞尔。当时,中医在塞国不知名,他出诊第一周的病人可谓门可罗雀。谢伟彬心想,这可不是办法,于是开始免费为导诊分诊的当地护士诊治腰痛。

  有了护士的“口碑”,中医开始受到关注。在相继治好了塞国军方医院总护长的右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和电视台男主持人的腱鞘炎后,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有些甚至驱车五六个小时远道而来。

  谢伟彬有了一个外号:“疼痛杀手”。当地医护人员会在工作间隙跑到他的诊室看针灸如何给人治病,会好奇地摸摸摆放在他办公桌上的针灸模型。他精心培养了一名本地医生,使中医在塞国开花结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近年来,湖南省持续实施了“对口医院”“光明行”和妇幼健康工程等10个项目,以输出中国模式、贡献中国智慧为主要方式开展了援外创新工作,帮助非洲医院开展重点科室建设。目前,津巴布韦宫颈病变防治中心已初具规模;塞拉利昂的眼科中心、中医标准化诊室、创伤急救培训中心、中国式标准化儿科病房已运转正常,病理远程诊断已经实现。

  持之以恒,用爱浇铸中非友谊的桥梁

  第19批援塞医疗队队员向娜有一条珍贵的手环。手环的制作者,是一位来医院借“光”求学的非洲小伙阿尔法。

  “我抵达塞拉利昂没多久,就接到了上一批队员张晓的信息,托我代为照顾一名长期在医院借路灯读书的高中生,名叫阿尔法。”向娜说,后来和少年的交谈中得知,他家晚上没有灯,在照顾住院爷爷的同时,他每晚都会在医院的路灯下复习功课。爷爷出院后,他也每晚步行近一个小时到医院,就为了蹭几个小时的路灯学习。

  阿尔法的遭遇和精神感动了大家,队员们有送药的,有送充电台灯的,有提供诊室给他看书学习的。

  2018年春节过后的一天,向娜在医院见到阿尔法。他满脸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兴奋地告诉向娜,他通过了大学的入学考试。

  就在她援外任务结束,即将回国之际,阿尔法给她送来了精心准备的礼物。

  “他把礼物亲手戴在我手上,是一根用织带编织的手环,我还看到他手机里正播放着编织的教学视频。他是现学的。我跟他拥抱了一个,合影留念后,他反复道谢,说以后如果有机会到中国读书,一定去找我。”向娜期待,有朝一日能和阿尔法在中国相见。

  到特殊教育学校看望孩子们,到偏远地方义诊,是援非医疗队的“传统”。每当他们踏入学校,小朋友们就热情地抱住队员们,“叔叔”“阿姨”叫得格外亲热。每次外出义诊,总有当地群众热情围拢过来,竖起大拇指,争相同队员们合影。这些都是中非深厚友谊温馨的缩影。

  46年来,湖南援外医疗工作获得了诸多殊荣。援外医疗队员中,有的被评为“全国最美援外医生”“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先进个人”,有的被受援国总统颁发金字奖章,有的获得受援国政府和卫生部颁发的勋章、荣誉证书和嘉奖。他们被誉为新时代“平民英雄”“最受欢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