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项目签约开工看县域突围——湘阴县借力临港产业开发新优势 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新高地
来源:环境优化提升攻坚专班   2025-04-01 09:20
浏览量:58 | | | |

  郡县治,天下安。向“新”攀登,县域发展正汇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3月4日,湘江新区湘阴片区擂响战鼓——29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40.5亿元;36个项目集中签约,协议引资129亿元。

  “这不是简单的项目叠加,而是临港经济生态的系统重构。”湘阴县委书记刘世奇一语道破深意。这场涵盖先进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加工、港航物流等产业的“春之约”,标志着湘阴“产业攻坚年”正全面发力。

  项目集中签约开工 临港经济“起跑即冲刺”

  湘阴,靠岳邻长、连南接北,处在长沙、岳阳“一核一副”交汇的黄金节点,湘资沅澧四水经湘江虞公港汇入洞庭、直达长江。

  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战略布局建设湘江新区湘阴片区,依托虞公港跨区域设立长沙临港产业开发区,赋能湘阴发展“飞地经济”。

  跳出县域思维,湘阴以开放枢纽重塑区位价值。依托湘江新区国家级平台、虞公港通江达海战略资源,推动港航体系建设向港产城融合迈进,着力打造对外开放高地,以系列重大利好催生更多机遇、撬动更多投资。

  从虞公港一期工程提前半年竣工,到铁路专用线“当年立项、当年开工”,湘阴的“港口速度”折射出发展格局之变。

  数据显示,虞公港一期投运后,长株潭城市群融入长江经济带的时间成本和物流成本全面缩减,丰水期万吨货轮可直达长三角。

  而今,总投资15亿元的虞公港二期工程签约,拟新建2个3000吨级多用途泊位、2个3000吨级散货泊位(水工结构按靠泊10000吨级船舶设计)和1个2000吨级内档泊位,使用岸线490米,设计吞吐量920万吨/年。

  大型综合物资储备基地项目投资60亿元,拟建设10万平方米应急物资储备基地(虞公港)、60万吨煤炭储备基地、40万吨成品油储备基地,推动港航体系建设向港产城融合迈进。

  风起虞公港。湖南“通江达海”的战略支点正加速成型。

  “链式招商+临港经济”双轮驱动 从“内陆腹地”到“开放高地”

  湘阴的突围密码,在于“港口流量”与“链式招商”的深度耦合。

  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湘阴培塑“1+1+X”现代产业体系,瞄准装备制造、新材料等6条产业链精准发力,开辟石英砂产业新赛道,夯实产业基础、积蓄发展动能,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产业发展胜势。

  此次,国贸京东智慧物流园、中联新材智慧装备制造项目的落地,正是“以港聚链”的缩影。其中,国贸京东智慧物流园(湘阴)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拟建设智慧物流园区、二手家电产业园区、网络数字物流平台;中联新材智慧装备制造项目总投资5亿元,将在新材料产业板块的发展基础上,持续巩固干混砂浆生产设备及机械化施工设备的研发和生产投入,计划打造全球领先的建筑新型材料智慧装备产业园。

  传统产业也将在港口经济中焕新。湖南海日食品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藠头制品出口创汇基地,在湘阴已经营20多年。如今,借力虞公港物流优势,海日联合杭州一米八公司合作新建盐中甜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项目,生产销售益生菌小叶酸菜。

  “我们看中了湘阴的现代农业及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链以及虞公港物流优势,原料、产品一进一出每吨可节约物流成本6到10元,大大增强了产品出口的国外竞争力。”企业负责人算的不仅是经济账,更是开放账。

  让“流量”变“留量” 打造 内陆开放的“湘阴样本”

  向开放要空间,打破“内陆思维”,以枢纽经济重塑区位价值;向改革要动力,刀刃向内破除制度壁垒,激活经营主体活力;向协同要效能,在区域联动中放大优势。

  去年以来,湘阴抓住“三个机遇”、强化“三个责任”,把培塑产业升级新局面、推动特色农业新突破作为县委“一正四新”工作思路的重点、县域经济发展的“两翼”。

  乙巳之初,“新春第一访”湘阴县四大家主要领导班子为重点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排忧解难、加油鼓劲;“新春第一课”县党政代表团赶赴湖北江陵对标找差谋发展;“新春第一会”以全域之智议临港开发、产业和园区高质量发展之策;严明优化营商环境“10条措施”,推行“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让营商环境持续向好、队伍激情充分释放。“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要冲刺”的奋进强音在湘阴大地奏响。

  “磁吸效应”加速释放。江苏一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计划将生产基地整体搬迁至湘阴。其参与投资建设的显隆机电二期项目总投资10亿元,全面达产后年产值可达4亿元。

  大抓招商、大抓项目、大抓发展,提振的是信心,展示的是状态,赢得的是未来。

  从塔吊林立的虞公港,到跨国订单“出海”热潮,湘阴正以港口经济破局县域发展,为内陆地区改革开放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