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赋能攻坚实施方案
来源:科技创新赋能攻坚专班   2025-04-01 09:25
浏览量:23 | | | |

  为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攻坚目标

  积极对接融入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培育一批创新主体,攻克一批关键技术,打造一批科创平台,转化一批科技成果,引育一批创新人才,持续推动国家创新型县建设。2025年,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9%以上,引育创新创业人才5名左右,“1+1+X”现代化产业体系主攻方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攻关1-2项,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数突破1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8%以上,科技成果登记达到10项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6%。

  二、攻坚任务

  (一)赋能标志性工程建设

  1. 推进虞公港及临港产业开发区金龙产业园建设。高质量推进虞公港“港产城”一体建设,启动虞公港二期四个泊位及水上绿色综合服务区项目建设,打造智慧港口和无人智能查验海关监管区,以港促产、以产兴港,发挥项目支撑作用,持续推动服务园区的30万吨国家综合物资储备(长沙)基地、200万吨能源储备基地、500万吨砂石集散基地“三个基地”和工程机械制造产业园(再制造、船舶制造)、硅砂新材料产业园、绿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三个园区”落地投产见效。加快推进金龙先导区首开区湘江智造中心、湘阴金龙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建设,积极引入先进装备制造、智能制造等产业方向生产企业入驻。湘江智造中心项目研发服务大楼,积极探索孵化器、众创空间等机制创新和试点示范,在成果转化、新型研发机构培育、科技金融等方面发力。(县科技局、虞公港建投、湘江集团临港产投、湘江新区金龙首开区协调指挥部牵头,县高新区、县发改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工信局、县地方金融服务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 建设樟树港辣椒产业博览园。制定落实《樟树港辣椒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2025-2035年)》《樟树港辣椒产业博览园概念性总体规划》等,建设樟树港辣椒产业博览园,打造集全球辣椒品种陈列区、全国辣椒美食品鉴区、湘辣文化沉浸体验区、国际辣椒精品加工区、青年创客创业集聚区、世界辣椒种植观赏区于一体的湘阴特色农产品推介展示窗口。进一步加强与邹学校院士团队、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对接,做好“太空育种”后半篇文章,推进秋延辣椒、提纯复壮、专用有机肥等科研成果转化。开发辣椒素、辣椒精华、辣椒碱、红色素等高附加值衍生产品,推出辣椒玩偶、冰淇淋等系列文创产品,做强、做优樟树港辣椒产业链。(樟树镇牵头,县文旅广体局、县农业农村局、县高新区、县市监局、县工信局、县商务粮食局、县教育局、县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赋能文化产业创新工程

  1. 推动文化数字化。加快文化和科技融合,强化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配备完善图书阅读设备、数字化文化服务终端等,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扎实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建设;动员全县等级景区和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入驻湖南智慧文旅平台,以数字化赋能文化产业,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县文旅广体局、县科技局负责)

  2. 提升智慧文旅水平。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鼓励文旅企业积极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业务流程自动化、资源调配智能化,借助大数据分析精准把握市场需求与游客偏好,优化产品与服务供给。星级宾馆着力打造智能客房,通过智能设备提升入住便捷性与舒适度;星级景区完善智能导览、客流监测预警等系统,提升游览体验与运营管理效率;重点文旅企业搭建数字化营销矩阵,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宽宣传推广渠道。在重要景区,推动业态与科技深度融合,引入AR、VR沉浸式体验项目,打造数字化主题演艺,丰富旅游消费场景,为游客带来新颖独特的文旅体验,全面提升湘阴文旅的数字化、智慧化水平。(县文旅广体局、县科技局负责)

  3. 培育文化产业新增长点。深度挖掘文化与科技融合潜力,构建二者有机融合、双向赋能的长效机制。大力扶持湘阴本地文创企业,在视频文创领域,鼓励创作具有湘阴特色的短视频、微电影等作品,拓宽传播渠道;支持洋沙湖景区、左宗棠文化园、樟树港辣椒产业博览园等重点景区景点打造智慧文旅业态,积极推动数字文旅建设,利用数字化技术全方位展示湘阴历史文化,开发线上虚拟展馆,丰富游客游览体验。(县文旅广体局、县科技局负责)

  (三)赋能高水平技术攻关

  1. 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1+1+X”现代化产业体系,组织县内优势科研力量承担市级以上重大科技攻关任务,扎实推进超大功率单模式光纤激光器、30MW金属叶片风电实现机理及关键技术、特种精细轻合金材料研制、铁磷渣循环利用制备高性能电池级磷酸铁、基于冷压工艺的芝麻油制取及其饼粕酿造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年内实施科研项目10个左右,力争攻克一批核心技术、取得一批科研成果。(县科技局牵头,县工信局、县财政局、县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 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和相关应用研究。支持湖南中医药大学湘杏学院、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湘江绿色建筑建材研究院等科研机构,聚焦本领域前沿科学问题开展科学研究,推动高校学科设置与县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布局更加紧密结合。积极争取国家、省厅自科基金项目,推动学术研究不断实现新突破。(县科技局牵头,县教育局、县卫健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林业局、县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 加强双创平台建设。按照“一个主导产业有一批高新企业支撑、有一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每家高新企业有一支科研团队、有一个科研依托机构、有一个企业技术中心”的思路,培育创建升级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围绕“1+1+X”现代化产业,依托链上重点企业,培育和升级一批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联合体等双创平台。支持创新平台集聚力量,发挥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的载体作用,培育建立市级以上双创平台4个。(县科技局牵头,县工信局、县发改局、县人社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卫健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 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研发活动全覆盖。以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为目标,积极引导企业设立内部研发机构,开展研发活动,支持企业内部研发机构发展,并逐渐成长为市级、省级创新平台。(县科技局牵头,县工信局、县高新区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1. 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支持先进装备制造主导产业,现代农业及绿色食品加工特色产业加大研发力度,拉长产业链条。在新能源、新材料、激光、硅砂、港航物流等领域,加强关键前沿技术攻关,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县科技局牵头,县发改局、县工信局、县财政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商务粮食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开展创新主体增量提质行动,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家。新增创新型及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家。支持企业参与科技规划和创新决策。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支持科技领军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业,建设1个创新联合体或产业技术研究院、产学研联盟。(县科技局牵头,县政府办、县工信局、县财政局、县市监局、县税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 培育高价值发明专利。大力实施发明专利培育提升行动,引导创新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发明专利研发和布局,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知识产权深度合作,引导开展订单式研发和投放式创新,围绕重点产业培育一批高价值专利,并推动更多发明专利转化应用。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6件,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3件。(县市监局牵头,县工信局、县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运营好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湘阴工作站,培育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1家。认定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制造业中试平台1家。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认定一批“五首”创新产品。深入开展“人工智能+”“智赋万企”行动,推动30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用好用活《中南大学—湘阴县人民政府产学研专项资金》,积极推动中南大学的科研成果在湘阴转化及产业化。探索科技保险、科技担保,加快推进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助“扩面、放量、提速”。(县科技局、县工信局牵头,县政府办、县财政局、事市场监管局、县地方金融服务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赋能区域协调发展

  1. 促进全县区域创新协调发展。深入推进县域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立足各乡镇街道产业优势、创新优势和资源禀赋,实施好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引导各乡镇街道因地制宜谋划发展本地特色产业。积极推动湘阴县高新区、湘阴县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落实好省级高新区提质升级行动计划。以国家创新型县建设为契机,推进樟树镇、三塘镇、杨林寨乡创新型乡镇建设。(县科技局牵头,县发改局、县工信局、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湘阴分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林业局、县高新区、樟树镇、三塘镇、杨林寨乡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 积极融入区域创新网络。深化与省内外“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合作,持续推进“科创飞地”建立,引导和支持重点企业在科创资源集聚度高的地方设立飞地。深化区域创新联动,探索“研发在长沙、转化在湘阴”协同机制,在科创资源、人才、成果和信息等方面互融互通、共用共享。(县科技局、县商务粮食局牵头,县委组织部、县教育局、县工信局、县财政局、县人社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推进机制

  成立科技创新赋能攻坚工作专班,由县政府办分管副主任担任召集人,县科技局、县文旅广体局主要负责人担任副召集人,成员单位包括县委组织部、县委编办、县政府办、县发改局、县教育局、县科技局、县工信局、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湘阴分局、县人社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商务粮食局、县文旅广体局、县卫健局、县林业局、县市监局、县科协、县税务局、县地方金融服务中心、县高新区、虞公港建投公司、湘江集团临港产投、湘江新区金龙首开区协调指挥部、樟树镇、三塘镇、杨林寨乡等,专班办公室设县科技局,负责日常协调和调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