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具有湘阴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制定本方案。
一、攻坚目标
围绕构建“1+1+X”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强重点产业集群、做大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园区经济效益、激活科技创新动能、培育产业新增长点,推动我县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农业基础地位持续稳固,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6%;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5%,制造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0%;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加快融合,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
二、攻坚任务
(一)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1. 突出做大主导产业。
装备制造产业。依托湖南省先进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园金字招牌,以智能、电机、电力、新能源、新型建筑装备制造企业为核心,重点培育可孚医疗、元亨科技、显隆电机、普拓智能、金诺动力、金高电力、凯特电力、鑫政新能源、鸿跃新能源、远大可建、建华建材等行业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形成规模效益,壮大先进装备产业,力争全县装备制造企业规模以上企业达100家、过亿元以上企业60家、过5亿元以上企业10家、过10亿元企业5家、全年产值达280亿元。(县高新区、县工信局、县住建局牵头,县发改局、县商务粮食局、县科技局、洋投集团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工程机械制造。依托长沙临港产业开发区,充分发挥通江达海和通关便利优势,积极承接、配套、服务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临港生产需求,大力发展工程机械制造产业,对接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铁建重工等龙头企业将工程机械维修中心及再制造中心落地产业园,布局底盘、轴承、液压系统、发动机等配套零部件企业,积极引进相关构件、零部件制造、整机组装等链上企业,打造全省工程机械制造产业基地,构建“金属材料—零部件—装备集成—总装建造—配套服务”产业链。力争全县规模以上工程机械装备企业达14家,年产值达60亿元。(县工信局、县高新区、长沙临港产投公司牵头,县商务粮食局、县科技局、县发改局、洋投集团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 加快发展特色产业。
现代农业。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坚持农林畜渔并举、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贯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人才、技术、资本、信息、数据等各类要素资源向农业农村有序流动,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效益。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覆盖,守牢74.4万亩耕地红线,粮食产量常年稳定在10亿斤以上。发挥樟树、鹤龙湖、杨林寨、南湖洲、三塘、石塘等乡镇示范带动作用,推动辣椒、藠头、食用菌、螃蟹、鲈鱼、鳜鱼等特色种养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促进种养效益提升。依托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樟树港辣椒产业发展及博览园项目,大力实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三年行动,加快完善冷链仓储、电商物流、质量追溯体系,促进种养加一体、产供销衔接。精准落实奖补政策,大力培育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两品一标”产品认证。建立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和农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全年农业总产值达150亿元以上。(县农业农村局牵头,县商务粮食局、县自然资源局、城发集团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绿色食品加工。围绕打造、延长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和链条,打响“精致调味、大宗粮油、特色佐菜、休闲食品”品牌。以长康实业、义丰祥实业、华康食品等为龙头,做大做强做精调味品加工;以长康实业、金惠农业科技等为龙头,进一步拓展大宗粮油加工,着力解决“稻强米弱”问题;以海日食品、华康食品、阳雀湖剁辣椒、百树山干菜、石塘萝卜等为重点,提升特色佐菜品牌竞争力;以海日食品、横岭湖渔业等为重点,积极研发即食型产品,促进休闲食品加工发展。依托佳海食品产业园,大力引进鱼虾、蔬果、畜禽等食品加工企业,配套发展农产品预处理、冷链物流、包装印刷、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大对预制菜、功能性保健食品以及食品研发、检测、包装、展销等配套支持,创建一批省级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年规模以上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达55家,年产值110亿元以上。(县农业农村局牵头,县高新区、县工信局、县商务粮食局、县科技局、县市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 着力培育新兴产业。
现代港航物流。抢抓虞公港及长沙临港产业开发区建设机遇,重点发展转运、仓储、集疏运服务等港区生产物流,建设“粮食、能源、水上绿色综合服务”中心,积极争取设立煤炭、粮食等大宗物资储备基地,延伸加工贸易功能,构建港口航运物流供应链,打造港航物流综合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城乡配送物流、冷链物流等优势物流产业,加快城发集团冷链物流园建设,支持丰树物流等物流企业运营,持续推进城乡客货邮项目,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积极培育无人机物流、智慧物流等新业态。大力引育龙头型物流企业,全年力争培育引进1家以上5A级物流企业、2家以上4A级物流企业。(县交通运输局、长沙临港产投公司牵头,县发改局、县商务粮食局、县农业农村局、城发集团、洋投集团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硅砂新材料。发挥砂石资源禀赋优势,强化砂石资源保障,加强砂石产需衔接,在满足合法用地及集中设置砂石采矿权条件下,引导联合重组,促进产业集聚。积极引进石英砂加工企业,建设石英砂原材料色选基地,为后续深加工提供坚实保障。规划布局硅材料产业链,引进玻璃、石英板材等硅制品生产企业,打造中部乃至全国硅材料产业基地。全年规模以上硅砂新材料企业2家以上,年产值达5亿元。(洞庭新实业集团牵头,县工信局、长沙临港产投公司、县高新区、县商务粮食局、县水利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现代文旅。依托自然生态资源、人文历史底蕴和当前市场需要,高标准完善旅游发展规划。借助省市旅发大会、文博会、旅博会、文旅展销会等重大活动开展营销推介,扩大湘阴旅游知名度。围绕人文、美食、民俗、假日等主题,引导各乡镇(街道)、市场主体创新打造一批与时代潮流、本地特色相交融的节会品牌。鼓励洋沙湖景区开发新兴旅游业态。推进左宗棠文化园创建国家级4A景区。大力培育星级旅游饭店,发展高品质旅游住宿业。充分发掘本土民俗文化资源和特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鹅形山、青山岛旅游民宿。持续推进星级乡村旅游区(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建设。全年力争年旅游人次突破800万,旅游总收入突破80亿元。(县委宣传部、县文旅广体局牵头,县农业农村局、县市监局、县自然资源局、横岭湖自然保护区管委会、鹅形山森林公园管委会、左公旅投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全力推进产业项目招引落地
1. 着力提升招商质效。健全完善“1+3+3+6+X”招商引资工作机制,构建专业招商、驻外“双招双引”、产业链招商、异地湘阴商会和乡镇商会联动招商工作格局。强化产业链招商,围绕装备制造、现代农业及食品加工、港航物流、硅砂材料、装配式建筑、文化旅游六条产业链,由相关县级领导担任链长,牵头组织链主单位、配合单位,紧盯“三类”500强和“专精特新”企业,靶向发力、精准对接、紧密跟踪,推动一批龙头型、税源型企业项目落地,2025年引进产业项目54个以上,其中装备制造产业链27个及以上、现代农业及食品加工产业链12个及以上、港航物流产业链4个及以上、硅砂新材料产业链5个及以上、装配式建筑产业链3个及以上、文化旅游产业链3个及以上。(县商务粮食局牵头,县高新区、县农业农村局、县住建局、县文旅广体局、洞庭新实业集团、工商联、各相关县直单位,各相关乡镇街道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 扎实推进湘商回归。深入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 行动,扎实推进乡友招商、湘商回归。各乡镇(街道)、招商责任单位围绕“主特新”产业布局,联合长三角、大湾区、华中地区各异地商会,积极对接寓外乡友、商会会员企业,依托乡情优势推动返乡创业投资,力争每年湘商回归新注册企业8家以上,湘商到位资金70亿元以上。(县商务粮食局、工商联牵头,县高新区、各相关县直单位,各相关乡镇街道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 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充分利用湘阴通江达海区位优势和丰富的原材料资源,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对接长株潭、长三角等地,梳理需依靠水运降低物流成本企业、各地园区在用地上承接不了的企业信息资源,研判企业转移动向,跟踪研究重点目标客户,及时掌握其对外投资动向并跟进。对接长沙等地投资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双边合作,推进优质资本与湘阴的双赢,畅通企业与金融机构沟通机制,聚基金、兴产业,促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县高新区、县商务粮食局、洋沙湖集团牵头,长沙临港产投公司、县财政局、县地方金融服务中心、县科技局、洞庭新实业集团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着力提升“五好”园区产业集聚度
1. 大力培育龙头链主企业。聚焦装备制造、现代农业及食品加工、港航物流、硅砂材料、装配式建筑、文化旅游六条产业链,突出聚企成链、集链成群、聚群成势,推动“一主一特”产业壮大体量、扩大规模、聚力突破。持续实施产业发展“万千百”工程,大力培育龙头链主企业,常态化推进企业联手帮扶、培优倍增、纾困解难增效等行动,力争全年税收过2000万企业6家以上,税收过3000万元企业达到3家以上,推动1家以上企业申报上市材料。(县工信局、县高新区牵头,县政府办、县农业农村局、县住建局、县商务粮食局、县地方金融服务中心、县税务局、洞庭新实业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 做大做强港口引擎。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推进虞公港码头二期、三期8个泊位及水上绿色综合服务区建设,确保虞公港二期2025年7月份启动,到2026年建成达到运营条件。完善虞公港集疏运体系建设,积极构建水-水、水-公、水-铁运输网络,确保2025年5月底前芙蓉北路北延线、进港大道全线通车。全面推进虞公港铁路专用线建设,2025年5月底前完成全线征拆,7月份前完成全线土地报批并实质动工,2025年湘阴段工程量达50%以上、全线总工程量达30%以上,2026年建成投入使用。至2026年,园区路网及水、电、气等基础配套设施全面建成,“一港两园”互联互通格局形成。(虞公港建投公司、县交通运输局牵头,片区办、县发改局、洋沙湖集团、相关建设单位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优化产业规划布局。围绕“工程机械为主导、港航物流为特色”产业定位,高质高效推进虞公港及临港产业开发区建设。虞公港组团重点打造储运配送、物资储备、砂石转运“三个基地”,拓展港口运营功能;大力建设工程机械制造、绿色食品加工、硅砂新材料“三个园区”,发展特色临港产业集群。金龙组团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先进储能材料、医疗康养装备等产业集群。2025年完成“三个基地”“三个园区”的规划和相关招商项目的引进、项目前期及立项,虞公港年货物吞吐量达500万吨以上。(片区办牵头,长沙临港产投公司、虞公港建投公司、县发改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商务粮食局、县交通运输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 推动园区建设提质增效。持续深化“五好”园区创建,扎实开展产业招商、项目建设、培新育强、扩能升级、低效企业盘活、要素保障、设施配套等工作,引入有实力的市场主体参与园区商住、公卫、教育、金融等服务配套设施开发、建设和运营。加强与湘江新区合作,积极推进长沙临港产业开发区正式组建,尽快实现实体化运营,争取更多政策支持。加快推进金龙先导区首开区湘江智造中心项目、湘阴金龙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建设。(长沙临港产投公司、县高新区牵头,县发改局、县工信局、县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产业发展支撑
1. 加大项目建设支持力度。持续抓好“项目大谋划、谋划大项目”行动,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全力争取国家、省、市产业政策支持,着力提升集中开工项目、招商引资重点产业项目等项目的开工率,投资完成率达90%以上。(县发改局牵头,县工信局、县商务粮食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 强化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建立财政资金向产业领域倾斜的投入机制。落实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政策,积极推荐制造业产融合作“白名单”,推广“工信e贷”模式,提高银企对接效率。建立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县财政局牵头,县政府办、县工信局、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湘阴监管支局、县地方金融服务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 增强产业人才保障能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业团队。坚持以才聚才,深入实施“引智回乡”工程,开展“四海揽才”产业人才专场招聘活动,引进优秀青年人才和技能人才。深化产教融合、产才融合,支持高校企业联合引才用才,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县委组织部牵头,县科技局、县人社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 常态化开展“送解优”服务。开展政策对接、宣传解读,落实落细稳增长系列政策措施,将政策红利转化为企业内生动力;坚持属地负责、“管行业管服务”原则,聚焦企业“急难愁盼”问题,持续开展“两重”“两新”送解优行动;强化各类生产要素协调保障,保障重点企业稳定生产、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不折不扣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持续减轻小微企业和制造业企业等市场主体税费负担;发挥重大活动平台作用,开展产业对接、供需对接,帮助企业提升优质产品市场占有率。(县工信局牵头,县发改局、优化办、帮扶办、县财政局、县税务局、县商务粮食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住建局、县文旅广体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推进机制
成立实施产业育新培强攻坚工作专班,由县政府办分管副主任担任召集人,县工信局、县发改局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副召集人,成员单位包括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高新区、县政府办、县科技局、县住建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商务粮食局、县民政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水利局、县文旅广体局、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市监局、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湘阴监管支局、县地方金融服务中心、优化办、帮扶办、县税务局、县工商联、长沙临港产投公司、虞公港建投公司、洞庭新实业公司、鹅形山森林公园管理处、横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等。专班办公室设县工信局,负责日常协调和调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