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阴县“十四五”
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
(2021-2025年)
责任单位: |
湘阴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
编制单位: |
湖南国际工程咨询中心有限公司 |
|
湖南省经济建设与投资决策研究智库 |
二〇二三年四月
湘阴县“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
编制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 柳艳秋
副组长: 吴 伟
成 员: 张小兵 徐志刚 李细贵
湘阴县“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编委会
规划咨询单位 |
: |
湖南省国际工程咨询中心有限公司 |
|
工程咨询备案号 |
: |
914300003294872994-18 |
|
工程咨询资信证书 |
: |
甲级综合资信 甲 222021030980 甲级专业资信 甲 222021010980 |
|
法定代表人 |
: |
詹琼雷 |
|
副总经理 |
: |
谢盛文 |
|
部门负责人 |
: |
钟 龙 |
|
项目负责人 |
: |
钟 龙 |
|
咨 询 团 队 |
: |
谈小郴 |
咨询工程师(投资) 高 级 工 程 师 |
段杨萍 |
咨询工程师(投资) 高 级 工 程 师 |
||
朱素娟 |
咨询工程师(投资) 高 级 工 程 师 |
||
于滋涛 |
工 程 师 |
||
宋云辉 |
工 程 师 |
||
吴敬德 |
工 程 师 |
前 言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主要成就
第二节 存在问题
第二章 机遇挑战
第一节 发展机遇
第二节 面临挑战
第三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规划定位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第四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优化新型城镇空间格局
第二节 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
第三节 加强设施和支撑体系建设
第四节 升级具备强支撑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五节 促进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
第六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第七节 生态优先,打造绿色城市
第八节 推进城市高水平治理
第五章 规划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第二节 加强组织协调
第三节 注重项目支持
第四节 强化公众参与
第五节 强化政策统筹
第六节 健全监测评估
附 图
附图1 湘阴县城镇化空间布局图(2021-2025年)
附图2 湘阴县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图(2021-2025年)
附图3 湘阴县产业空间布局图(2021-2025年)
附图4 湘阴县公共设施布局图(2021-2025年)
附图5 湘阴县重要市政设施布局图(2021-2025年)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标志,“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以及中共湖南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精神,根据《湖南省“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关于支持湘江新区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湘阴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征求意见稿)、《湘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的精神,切实指导湘阴县新型城镇化工作推进,编制《湘阴县“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21—2025年)》,旨在明确未来五年湘阴县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举措,擘画未来十五年城镇化发展蓝图,是指导全县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规划期限2021—2025年,远景展望至2035年。
本次研究的区域范围为湘阴县县域,湘阴县辖14个乡镇和1个街道,具体包括文星街道、鹤龙湖镇、新泉镇、岭北镇、湘滨镇、杨林寨乡、南湖洲镇、东塘镇、六塘乡、三塘镇、洋沙湖镇、金龙镇、静河镇、樟树镇、石塘镇,土地总面积1541.46平方公里,同时考虑了与相邻市、县的衔接要求。
第一章 发展基础
湘阴县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地处长沙、岳阳、益阳三市五县中心,居湘江资江尾闾,南洞庭湖滨,是全省水利大县和三个防汛重点县之一。
“十三五”期间,湘阴县坚持高质量发展主线,着力转方式、调结构、抓改革、强基础、惠民生,努力打造“环洞庭湖地区生态文化旅游观光乐园”和“美丽小康开放幸福新湘阴”,逐步推进湘阴县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加快了湘阴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主要成就
(一)城镇体系结构逐渐优化
县域城镇化率稳步提升。2020年末,全县域户籍人口为71.5万人,常住人口为58.39万人,城镇人口为32.1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2.9%,比2015年提高了5.9个百分点,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加速阶段。
城镇空间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十三五”期间,湘阴县已初步形成了“两核两带,两部八镇,三区五基地”的城镇空间发展格局。其中:两核,即湘阴县城和金龙片区。两带,即以新型工业为主的芙蓉大道湘阴产业经济带,以休闲旅游度假产业和现代农业为主的湘江生态经济产业带。两部,指西部湖区(生态、农业区域)和东部丘陵区(城镇化和二、三产发展区域)。八镇,指县域范围承担城镇化与周边区域合作重要功能的8个重点镇和中心镇,即金龙、樟树(对接长株潭打造桥头堡)、东塘、六塘(对接“一极三宜”江湖名城战略打造东部节点镇)、南湖洲、湘滨(西部农业、生态中心,融入环洞庭)、岭北、新泉(对接大河西,突出生态和农产品发展)。三区,指集聚二、三产业的洋沙湖经济片区、金龙经济片区、漕溪港临港新区经济片区。五基地,指中心城区以外发展休闲旅游业的鹤龙湖湖鲜美食基地、洋沙湖休闲度假基地、鹅形山旅游度假基地、左宗棠文化旅游基地、南洞庭湖(青山岛)湿地生态旅游基地。
城镇特色化发展初见成效。湘阴县基本形成了具有一定基础的临港产业、具有文化生态旅游特色的城市新片区,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特色的省级高新区,以加工制造业、旅游产业为主体的金龙镇、洋沙湖镇,以特色农产品、旅游业发展为主的樟树镇、鹤龙湖镇。湘阴县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设施齐全、初具规模的城镇体系已经基本建成。
(二)城乡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基础设施建设融合推进。县域路网建设方面,2020年全县境内建成国道72.2公里,省道126.8公里,县级公路328.8公里,乡级公路960公里,村级公路1457.5公里,公路里程达到2945.3公里,比2015年增加281.1公里。给水排水方面,湘阴县“十三五”期间通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共解决了约24万人的饮水问题,建成区的排水管道密度达到13.90千米/平方千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电力供应方面,湘阴县已全面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工程。通信方面,全县宽带上网人数已达8.4万户。
公共服务设施日趋完善。“十三五”期间,湘阴县极力推进民生事业。一是加快民生项目建设。教育方面,初步完成与长郡教育集团、衡水一中的合作,启动湘阴大学科教城、文郡洋沙湖中学建设;住房方面,人均住房面积提高到了42.5平方米,统筹危房改造、大力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社会保障方面,加快推进了殡葬改革,新泉、岭北等6个乡镇公墓竣工。二是构建民生保障体系。医疗卫生方面,全面完成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完善了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就业方面,加大了群众就业帮扶力度;养老服务方面,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逐步构建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提升了20%以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100%,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已达到95%以上,均有大幅度提升。
(三)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
“十三五”期间,深入推进 “美丽城镇”的建设与“美丽乡村”的品质提升。污水处理方面,完成了县第一污水处理厂的扩建和提标改造,县第二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提标改造及第三污水处理厂建设,全县集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全覆盖。垃圾处理方面,治理修复附山垸生活垃圾填埋场、支持金龙镇和县级以上示范村(社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试点。村庄整治方面,统筹推进各乡镇道路改造、绿化、亮化等项目建设。“厕所革命”方面,全县共完成卫生厕所建设11.54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98.7%。老旧小区改造方面,至2020年,已启动了76个老旧小区改造;已完成棚户区改造9738户、农村危房改造5106户,新建保障性住房628套。
(四)县域生态环境逐渐改善
“十三五”期间,湘阴县以建成湖南生态康养旅游胜地、国家休闲旅游首选地、国家湿地休闲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积极推进生态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生态环境品质得到改善。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更加明显。切实担牢“守护好一江碧水”使命责任,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全面实施“十大清湖行动”,强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1%以上,2020年获评洞庭湖区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更加扎实。强力推进“绿盾”问题整改,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全面推动生态廊道建设,持续推进湘江流域和洞庭湖生态保护修复,完成湘阴县湘江两岸10公里范围内28个露天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积极推进湿地保护修复、自然保护地生态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清退横岭湖自然保护区欧美黑杨5.47万亩,恢复江豚、天鹅等栖息地3万亩,湿地保护率达71%。积极推进“绿满湘阴”工程,蓄积总量增长率达4.37%。
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更加完善。构建“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责任体系和生态环境保护齐抓共管大格局;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三线一单”、排污许可、河(湖)长制等一批制度基本构建;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严格环境准入制度,优化审批流程。
表1 湘阴“十三五”新型城镇化主要指标完成表
分类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15年 |
2020年目标 |
2020年完成情况 |
是否能完成预期 |
|
城镇发展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 |
47.1 |
60.0 |
52.9 |
否 |
|
县域城镇人口规模 |
万人 |
32.9 |
39 |
32.2 |
否 |
||
基础设施 |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 |
- |
80 |
93 |
是 |
|
城镇燃气气化率 |
% |
- |
70 |
66 |
否 |
||
生活污水处理率 |
城区 |
% |
|
80 |
95 |
是 |
|
乡镇建制镇 |
|
- |
84 |
是 |
|||
乡镇非建制镇 |
- |
- |
32.5 |
否 |
|||
城镇生活垃圾 无害化处理率 |
% |
80 |
85 |
100 |
是 |
||
公共服务 |
城镇人均住房面积 |
m2 |
25 |
30 |
43.7 |
是 |
|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
% |
30 |
80 |
55 |
否 |
||
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
% |
44 |
95 |
95 |
是 |
||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 |
% |
90 |
100 |
100 |
是 |
||
绿色生态 |
城镇绿化覆盖率 |
% |
22.4 |
40 |
40 |
是 |
|
森林覆盖率 |
% |
20.5 |
28 |
20.38 |
否 |
第二节 存在问题
(一) 城镇化发展质量有待提升
湘阴县城镇化率还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保证发展速度的同时,还需要提升发展质量。
城乡区域仍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在人均收入、受教育程度、养老设施配套等指标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城乡之间在医疗、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交通基础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城乡统筹发展任重道远。
市政公用设施有待升级。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与城镇空间拓展相比存在一定滞后,制约着当地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供水保障能力待提升,用水安全面临新的挑战,城乡饮水发展不均衡,用水效率有待提升。电力电信设施方面,110kV变电站存在负荷分配不均现象,难以满足县城区负荷发展需求;市政交通设施方面,存在“停车难”等问题,公共停车场还需新建与扩建。
民生领域仍存在不少短板。住房方面,需要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城乡住房配置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方面,多层次医疗人才梯队尚未形成,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不足,基层医疗服务承载力有限,装备水平较低。教育方面,优质学校的创建还难以满足湘阴县广大市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尤其是学前教育和小学阶段高位优质均衡发展的问题,需要得到进一步解决。体育方面,群众健身设施、体育赛事等项目建设都存在一定的资金缺口。养老方面,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深,养老服务供给量不足。
环境质量改善成效不稳固。极端气象条件和跨区域传输引起的重污染天气时有发生;水环境质量方面,洞庭湖水体总磷浓度长期居高不下,东湖、鹤龙湖水体不能稳定达到Ⅲ类水质要求,水产养殖退水、畜禽养殖废水、农田退水以及生活污水等大多直接排入水体,影响农村河湖生态环境。
(二)城镇化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一是湘阴县城镇化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产业结构还需优化调整。近十年来,湘阴县工业产业规模翻番,其中先进装备制造业占比翻三倍,但对外依存度较高,主要依靠承接长株潭产业转移。湘阴高新区“一区三园”之间产业布局缺乏统筹,产业规模不够大、集聚度不够高、用地集约度不够高,主导产业与长沙、岳阳其他产业园区的同质化竞争严重,在全省133个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中相对靠后。二是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不强。全社会科技投入与全省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研发投入力度与举措尚需加强,企业自主研发投入增长缓慢,产业价值链和技术创新链仍待提升,新技术、新产业尚未形成新的增长点。三是高层次人才与产业结构不尽匹配,创新创业平台规模与特色尚不突出,区域协同共享度较低,创新创业环境与体系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三) 城镇化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湘阴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存在障碍。一是“放管服”等制度需要进行改革。行政许可事项需进一步简化,市场监管体制机制需进一步完善。二是有效的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还需进一步加强。党内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三是部门之间存在管理和权责交叉问题。新型城镇化工作需要政府及职能部门的通力协作、合力配合,加强协调与交流,明确分工与合作,破除新型城镇化在体制机制层面的阻力。
第二章 机遇挑战
第一节 发展机遇
(一)区域战略引领湘阴发展步入新格局
“十四五”期间,湘阴县将处于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跨越发展窗口期。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长株潭区域一体化、湘江新区等国家战略叠加效应集中释放,全省“一核两副三带四区”和岳阳“三区一中心”区域经济格局全面覆盖辐射湘阴。坐拥长岳两地双向汇流的黄金节点,我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优势凸显,完全可以在湖南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和岳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进程中,乘势而上加速赶超。
一是湘阴正式成为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湘江新区的“新成员”。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湘江新区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湘政办发〔2020〕39号)明确“五个统筹”布局建设湘阴、湘潭九华两大新片区,共享湘江新区政策,统筹纳入长株潭区域一体化国土空间规划。湘阴搭上了湖南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的快车。湘阴对接融长发展实现重大历史性突破。落实湖南省“三高四新”发展战略,湘阴处在长岳协同化发展格局中纽带位置,随着“湘江新区湘阴新片区”的发展联动,湘阴发展可把握机遇寻求与长株潭城市群等核心城市组群的新兴产业资源进行协作交流。并且,在湖南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天鹅山大学科创城、虞公港及港产联动区的战略空间发展中,湘阴新片区将成为湘江新区北扩的主要依托。
二是湘阴全境纳入长株潭大都市区规划范围,“三市一县同图”成功落地,湘阴将全面开启“三市一县同城”融合发展新时代,既能受益长株潭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带动效应,又能享受湘江新区新片区的重大政策支持,湘阴的天然区位优势和后发优势将得到极大的发挥。
三是作为岳阳市的南大门,随着岳阳市“三区一中心”省域副中心城市战略和长岳合作发展区域战略的实施,湘阴将进一步加大在岳阳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湘阴在长株潭核心增长极北向延伸和岳阳新增长极南向拓展的“双极汇流”过程中将获得双重辐射,湘阴正处于“湘汨平长岳区域合作带”的黄金位置,湘阴既是长株潭和湘江新区沿江北上融入长江经济带的“第一站”,更是岳阳对接长株潭推进长岳合作发展的“桥头堡”。
四是湘阴域内拥有全省地理条件最优越的内河港口——虞公港,湘阴县可以依托区位优势和虞公港建设,引导长沙大都市区的产业和人口北拓,将湘阴打造成“一堡三地”,长沙通江达海的桥头堡、高技术成果转化地、高端产业的生产地、休闲旅游的目的地。
(二)城镇化转型创造社会经济发展新动能
首先,近年来湖南省经济快速增长,已经为湘阴城镇化转型发展奠定了良好经济基础。湘阴县仍处于城镇化率30%—70%的快速发展区间,且正在逐步转向质量与速度并重的新阶段。大趋势背景下,全国和湖南省正着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创造了条件。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产城融合的发展,为湘阴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城镇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助推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果后,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落实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的要求,充分挖掘自身资源禀赋,以“四化同步”推动农村三次产业融合,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奋力打造湖南乡村振兴的湘阴样板。
最后,城镇化转型力促城乡一体融合升级,城乡要素的流动聚合了乡村新业态、新产业。在城乡融合的发展背景下,吸引城市资本和人才下乡,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创意农业等乡村新业态蓬勃发展,促进城乡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乡村经济将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高质发展,盘活农村资源,给新阶段的发展创造新需求与新机遇。
(三)产业发展与结构优化带来园区增长新动力
首先,产业转移的承接为湘阴产业转型创造新可能。未来长岳地区将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极核,产业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依托长沙智能制造中心的建设、湘江创新走廊的拓展以及贸易物流的提升等战略,湘阴势必会承载更多的产业分工与职能疏解,放大长沙大都市区的对外辐射力和影响力。与长岳地区其他区县对比,湘阴产业结构中的二产占比较高,绿色装备制造、绿色建筑建材、绿色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已经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尤其是装配式建筑(绿色建材)与轻型制造业具有一定优势。二是湘阴积极推进“强园兴工”政策,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人口健康和现代农业等新兴产业的条件成熟,湘阴应积极融入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和长岳协同的综合示范区等产业转移承接平台,学习先进技术并引进各领域人才,汇聚区域创新要素,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把握新的机遇。最后,湘阴县提出以“双碳目标”实现为推动力,提出绿色低碳发展的方向要求。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5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意见》,湘阴县在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方面提出以下要求:县城新建建筑要落实基本级绿色建筑要求,鼓励发展星级绿色建筑;加快推行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节水标准,加强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不断提高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的比例;推广应用绿色建材,发展装配式钢结构等新型建造方式,全面推行绿色施工;提升县城能源使用效率,大力发展适应当地资源禀赋和需求的可再生能源。
(四)“新基建、新城建”释放城市发展新活力
“新基建”是智慧经济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吸收新科技革命成果,实现国家生态化、数字化、智能化、高速化、新旧动能转化的新趋势;“新城建”是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场景和创新空间。新基建和新城建将为湘阴城镇化发展带来增长点。
首先,3+5城市群快速交通网络建设初见成效。岳望高速、平益高速建设打破了湘阴不通高速的历史,在给湘阴人们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湘阴的物流、旅游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为实现融长对接,促进湘阴经济各方面蓬勃发展提供了机会。
其次,湘阴加快推进5G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新建5G基站7个,转化42个。十四五期间,县城5G无线宏站开通规划达到80%,县城新建5G基站50个,改建5G基站300个,建设至少40个5G室内分布系统,实现乡镇90%的5G宏基站覆盖,5G微基站总数达到650个。这将会为以“智慧城市·智慧湘阴”项目为载体的电子政务、智慧民生、智慧城管、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交通、警务e通、智慧园区等项目的智慧化应用系统的发展带来新机遇,同时也将会促进新兴产业的诞生,催生出新活力。
第二节 面临挑战
(一)现有生产要素制约城镇发展
湘阴县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部分资源要素制约。首先,城镇可开发建设的用地资源制约城镇扩张,约束产业外延发展,存量土地的盘活是湘阴需要积极应对的重要课题。其次,财政资金支持有限。政府财政收入规模不足,既有产业依赖性过高,难以支撑新产业的发展壮大。社会资本引入方面,企业融资环境有待改善。招商引资工作受到相关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和周边县市激烈竞争的双重限制。最后,创新资源配置的制约仍较明显,高层次人才与产业结构不尽匹配,县域人才总量不足与人才不断外流现象并存,创新创业平台规模与特色尚不突出,区域协同共享度较低。
(二)周边同质竞争制约产业转移
湘阴县产业转移承接面临着同质竞争现象。首先,湘阴面临着周边各级县市产业的竞争。各地相继出台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吸引生产要素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湘阴与周边县市产业发展趋向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特性减弱。其次,新产业的加入挤压同类型本土产业生存空间。本土产业创新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外部资本和企业的倾入对本土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巨大压力。
(三)城际交通建设滞后制约融长进展
湘阴的快速交通建设虽然在“十三五”期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交通运输业以及交通设施建设整体仍落后于周边县市。交通瓶颈问题仍制约着城市经济发展,影响湘阴的区位优势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制约着融长战略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仍亟待加强,尤其是水运交通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其次,对外公路和铁路建设缓慢,难以承担经济产业发展。相较于岳阳市的同等级县,湘阴的对外公路连通水平偏低。此外,湘阴目前没有铁路及轨道交通经过,处于国家和省级交通系统的盲端,与长沙、岳阳、环洞庭湖地区周边城市之间的联系能力有待提高。
(四)公共安全风险制约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公共安全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及财产安全。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区域社会结构将发生根本性变化。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城市公共安全风险对城市的共建共治共享提出更高要求,对城市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生态安全、治理体系等各方面提出了新挑战。
第三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对标中央“三新一高”要求,深入贯彻湖南“三高四新”战略,落实岳阳“三区一中心”建设部署,按照县委“一二三四五”总体思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强园兴工、乡村振兴为重点,以“双十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绿色立县、科教兴县、开放活县、产业强县战略,突出做实新片区、做强高新区、做大主城区、做精集镇区、做靓村社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谱写“奋进全省十强县、建设省会卫星城”崭新篇章。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扎实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全体居民共享城镇化、现代化发展成果。
绿色发展,保护优先。把促进城镇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切实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管理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保证可持续发展能力。
多方联动,协调发展。加强区域间合作,与周边区域联动,充分发挥湘阴县在长岳协同化、长株潭城市群中的作用。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努力实现中心城区、副中心、重点镇、特色小镇及美丽乡村的协调发展。推动高质量的城镇化,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城乡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努力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文化传承,特色鲜明。把建设湘阴特色人居环境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方向,注重挖掘湘阴文化底蕴和优势,加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提倡区域差异性和形态多元性,着力建设有历史记忆、地域风貌、文化魅力、民族特点的特色城镇。
第三节 规划定位
根据湘阴县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目标愿景,将湘阴县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定位确定为:以攻坚湘江新区新片区建设为首要抓手,凸显左公文化和产业发展这一文一武特质,致力于打造湖湘特色水乡、融长卫星城镇,建设具备人文底蕴的特色、宜居、创新、绿色、智慧现代化城镇。
─ 开放合作,打造湘江新区湘阴新片区。统筹“一园一城一港区”建设,加快建设“金龙新城”,按照湘江新区对接长江经济带门户枢纽的定位,重点做强科教科研、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文化旅游四大板块,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现代智慧生态新城,使湘阴全面融入长株潭一体化战略,成为湖南实施“三高四新”战略的重要阵地。
─ 港产联动,打造省会卫星城市。发挥邻近长沙的地域优势,积极对接大长沙都市圈发展,谋划实施岳望高速与长沙北部绕城高速连通等一批交通项目,主动承接长沙产业溢出效应,加快民生事业对接融合,推动交通互联互通、产业配套协作、民生共建共享,逐步实现城陵矶港、虞公港与长沙港“多港联动、驱动发展”,在岳阳南部区域合作带走在前列,建设名副其实的省会“卫星城”。
─ 文旅融合,打造湖湘特色水乡。发掘湘阴独特的人文历史、城镇特色,借助左公故里的文化情怀,充分弘扬以左公精神为代表湖湘文化,结合洞庭湖湿地公园、青山岛度假区、鹅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湘江北风光带等生态资源,承接长沙都市居民的休闲外溢、居住延伸、产业转移,打造区别与江南水乡的、国家级文旅融合发展的湖湘特色水乡。
第四节 发展目标
(一)近期目标
到“十四五”期末,湘阴县城镇化发展的水平与质量实现全面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城乡基础设施更为完善,人居环境更加美好,实现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5平方米,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覆盖率基本达到96%以上。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现城镇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2%。
到2025年,湘阴县作为长岳协同化的重要空间节点,做实融长“一园一城一港”三大阵地,城镇格局更为完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城乡融合逐步推进,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凸显左公文化和产业发展这一文一武特质,切实加快湘江新区湘阴新片区发展,确保实现农业更稳、产业更旺、环境更好、人民更富的目标。分项目标如下:
——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是城镇基本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到2025年,初步进入城镇化稳步发展阶段,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左右。城镇生活水平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到2025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10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镇燃气气化率达到100%,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30个以上,城镇环境品质提升明显,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障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二是城镇综合承载力全面提升。城市经济全面发展,产业结构显著优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城市建设粗放问题得到遏制,湖湘山水和文化特色在城市建设中进一步彰显。
——城镇空间格局基本形成
基于“一山一湖二水”的自然生态本底,明确城区、重点中心镇的发展动向、功能分工,增强城区和重点中心镇服务功能,通过特色镇的特色文化彰显湘阴的城市魅力,促进各乡镇特色化发展;通过两条发展轴的先步发展带动全域经济社会发展;在生态发展带附近布局一系列旅游景点,串联各区域的人文景点、历史遗迹,承接湘江旅游带的旅游产业外溢,带动湘阴县域文旅产业发展。科学指导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促进土地空间资源集约节约高效利用;完善城、镇、村三级总规、详规、专项规划体系,推进多规合一,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协同优化。
城镇空间结构基本形成。综合考虑湘阴县全域发展的要求,至2025年基本形成“一心两极一带多轴三区”的城镇化空间格局(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图见附件)。
城镇规模等级体系有序形成。围绕新型城镇化、城镇协同规划,考虑各乡镇综合发展潜力,构建全城“一核(中心城区)—两副(金龙镇、三塘镇)—多特(重点镇—一般镇—集镇)”的城镇等级体系。一核,县城主城区部分。两副,指金龙镇和三塘镇(培育虞公港片区)。多特,指特色发展的乡镇,包括:重点镇,是洋沙湖镇、鹤龙湖镇、樟树镇和岭北镇4个乡镇。一般镇,是石塘镇、静河镇、新泉镇、南湖洲镇、湘滨镇和东塘镇6个乡镇。集镇,是六塘乡和杨林寨乡。
各乡镇特色化发展最终形成。在已有定位上进一步发展,十四五期末,湘阴县最终形成:①以创新跨区域合作机制,推进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特色产业园建设,高标准打造金龙产城融合先导区。②提质洋沙湖旅游度假区,建设具有人文旅游产业的洋沙湖片区;③具有完善集疏运体系、现代物流、智慧仓储、跨境电商、保税加工等临港产业的临港产业区。此外,基本形成以文化旅游、农业旅游和文化展销发展为主的樟树镇;以商贸物流业、农产品加工业为主要产业的东塘镇,以新型农业、农副产品加工、商品交易、生态康养为主要产业的岭北镇。
——产业支撑能力不断加强
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到2025年,要求GDP总量达到563.62亿元,年均增长率约为9.1%。着力打造现代产业新体系、激活改革创新新引擎,通过以下措施实现“十四五”阶段性目标和最终目标。
一是要以融长战略为主线,围绕交通立体融合、产业协同互补、社会事业合作共享,将自身优势扬足,将互补潜力研透,将对接项目备齐,将融长文章做实,积极探索与长沙各产业园区建立互助合作新机制,真正实现规划、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科教和公共服务、体制和政策等“六大对接工程”落地见效。
二是要明确重点发展“绿色装备制造、绿色建筑建材、绿色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努力提高县域经济实力,主攻新能源、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渔制品三条产业链。同时,要着力培育大健康、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等为代表的新兴优势产业。
三是要完善产业平台配套设施建设。把园区作为城市的特色功能区,统筹配置园区和城市要素资源,完善生产生活配套和服务设施,打造集研发、生产、居住、消费、人文、生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新型社区,进一步优化和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实现产城融合、环境友好、宜业宜居,以城聚产、以产聚人。
四是要立足全域全景升级生态旅游。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企业、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来培育。
——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
顺应城乡融合发展趋势,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统筹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一体化,形成要素均衡、功能互补、联动高效的城乡发展格局。到2025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进一步缩小到1.6左右。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公共教育、就业创业、养老、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城乡一体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城乡生态环境整治取得新成效
一是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成效。聚焦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治理、规范村民建房等重点工作,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建成乡镇垃圾中转站29座,探索推行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确保城乡垃圾收转运系统高效运行,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
二是大力推进生态修复、生态治理。全面完成黑臭水体治理、湿地生态修复和沿江岸线复绿任务,持续推进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餐饮油烟治理;深入开展农药化肥“负增长”行动,全面加强秸秆露天焚烧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动水、土、空气质量稳步提升;全面落实河湖长责任制,深入彻底开展“十大清湖行动”,推进湘江和洞庭湖保护治理。
三是大力推进城市品质提升,将海绵城市理念和要求全面引入老城改造、新城开发之中;注重城市历史文脉、民族文化风格、传统民俗风貌的保护延续;加强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相融合,着力打造宜人宜居宜业宜游的全域旅游生态城市;不断提高城市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让城市更智慧、更安全、更人性化。
表 2 湘阴“十四五”新型城镇化主要指标目标表
分类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20年现状 |
2025年 目标 |
备注 |
|
城镇发展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 |
52.9 |
62 |
预期性 |
|
县域城镇人口规模 |
万人 |
32.2 |
40 |
预期性 |
||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
% |
45.1 |
50 |
预期性 |
||
基础设施 |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 |
93 |
100 |
预期性 |
|
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 |
个 |
76 |
≥130 |
预期性 |
||
燃气气化率 |
城镇 |
% |
66 |
100 |
预期性 |
|
农村 |
40 |
|||||
生活污水 处理率 |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 |
% |
- |
100 |
预期性 |
|
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 |
|
100 |
||||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
|
70 |
||||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 |
- |
100 |
预期性 |
||
公共服务 |
城镇人均住房面积 |
m2 |
43.7 |
45 |
预期性 |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
人/年 |
- |
5500 |
预期性 |
||
城镇调查失业率 |
% |
- |
<4 |
预期性 |
||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
% |
52 |
98 |
预期性 |
||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
|
1.6 |
1.4 |
预期性 |
||
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
% |
95 |
98 |
预期性 |
||
绿色生态 |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 |
40 |
42 |
预期性 |
|
森林覆盖率 |
% |
20.38 |
21.5 |
约束性 |
(二)远景目标
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产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2%,产业发展与人口布局更加协调,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基本建成生态、科教、产业、文化、开放强县,“农业更稳、产业更旺、环境更好、人民更富”的新型城镇化目标基本实现。
第四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优化新型城镇空间格局
(一)塑造融长发展大格局,布局大区域协同发展
构建“一心两极一带多轴三区”的城镇空间结构,引导人口和产业集聚,推进产城融合,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一是以长岳协同发展先行区为目标,以平益高速、京珠复线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深度对接国家长株潭城市群、环洞庭湖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加强与长沙市、湘江新区、洞庭湖周边地区合作发展,全方位融入长株潭都市圈,加强与长沙市望城区联动发展,充分发挥县城作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
二是通过打造产城融合先导区、加快虞公港及港产联动区建设,加深长沙大都市区产业协同发展,承接长沙、湘江新区相关配套产业转移,深化产业分工与协作。
三是规划铁路、公路、水运有机联系的综合交通网络,保障区域交通设施跨界衔接,完善与提升整个湘阴县域的交通区位条件,加强湘阴在整个区域交通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专栏1:城镇空间结构专栏 |
湘阴县空间布局结构规划为:“一心两极一带多轴三区”。 “一心”指中心城区,是长沙大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综合服务、先进制造、商贸物流、旅游度假为主要功能的滨湖生态城市。 “两极”指金龙片区先导区和虞公港及港产联动区,是湘江新区湘阴新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先进制造、科研教育功能为主导,分别打造湖南先进装备制造集聚区、长沙北(天鹅山)科教创新培育区和长株潭通江达海新港区。 “一带”指湘江经济带,以湘江为纽带,以旅游、航运为抓手,串联沿江城镇,将沿江城镇打造成为重要的旅游带与集散中心。 “多轴”指横向依托国道536和贯穿金龙镇、樟树镇、岭北镇规划公路构建两条横向综合发展轴,联通益阳、汨罗,是县域城镇东西向重要廊道。指纵向以芙蓉北路为依托,串联湘阴东部南北城镇群,形成城镇发展的核心空间的长湘东部发展轴;以S101为依托,以生态农业和商贸为主导,串联湘阴西部城镇群的长湘西部发展轴。 “三区”指东部综合发展片区、西部现代农业生产片区和北部横岭湖生态湿地片区。 |
(二)强化中心城区核心作用,构筑港口经济走廊
提升中心城镇功能,优化城区空间结构,发挥长岳协同化节点城市的积极作用,将湘阴建设成为长株潭地区港口枢纽城市、长沙大都市区的卫星城。引导建设两个重点发展区域,接受长沙大都市区和岳阳新增长极向南拓展的双重辐射,致力成为湘江新区高端制造产业拓展区,并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成为洞庭湖畔文化旅游名城。
增强湘阴中心城区的公共服务功能。强化湘阴高新区的产业承接,积极发展临港产业,促进县城人文旅游产业发展,串联县城境内湘阴县博物馆、岳州窑青瓷展馆、左宗棠文化园、宗棠广场等人文旅游景点和东湖公园等生态景点,加强与湘阴县汽车站、锦绣山庄旅馆及其他各乡镇景点的交通联系,发展吃住游购娱的完整旅游游线。发挥中心城区作为城市行政办公中心、生活居住中心、教育文化中心、创新科技中心、综合交通运输中心的功能,大力发展城市现代服务业,升级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与产业升级转型。
构筑口岸经济走廊,使虞公港成为拉动湘江新区经济开放发展的“桥头堡”,打造湖南自贸区对外开放的重要支点和综合枢纽大港。将金龙产城融合先导区打造成长沙周边“金三角”卫星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湘江新区综合性的服务业副中心。
(三)乡镇发展增速提质,建设多级、多元的特色小镇
继续全力打造特色小镇,实行“特色发展、差异发展”的战略,推动鹤龙湖蟹虾特色小镇、樟树港辣椒产业特色小镇、三塘藠头特色小镇升级,支持杨林寨、三塘、东塘、六塘、南湖洲、静河等乡镇创建市级特色小镇,打造县域特色城镇和周围地区的经济中心。大力促进特色小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特色小镇,争取政策支持。
专栏2:特色小镇发展专栏 |
鹤龙湖蟹虾特色小镇是促进产业融合的重点发展小镇。按照“三产立镇、品牌兴镇、特色强镇”发展思路,依靠水产资源丰富,形成以“湘鹤”“大闸蟹”为主要品牌特色,美食休闲产业迅速发展的特色小镇,后期还将通过客流的溢出带动北、西部乡村发展。 樟树港辣椒产业特色小镇是省特色旅游名镇、市农业产业化特色小镇。全镇建设高品质“樟树港辣椒”基地,并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加强与省农科院、湖南农大蔬菜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合作,建立了辣椒品种繁育基地、辣椒产业院士工作站,2020年全产业链产值4.7亿元。 三塘藠头特色小镇是近年发展潜力较大的特色小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促推藠头产业,进一步深挖藠头农耕文化,以湘营交通主干线为主体、藠头文化元素为媒介,发展“农业+文化+旅游”一体产业链,深化“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迅速启动湘阴藠头地理标志产品、地理标志商标、绿色食品认证的申报,打造“藠头小镇”,重塑“三塘藠头”新辉煌。 |
第二节 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
(一)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
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户籍制度,全面放宽城镇落户限制,完善“人地钱挂钩”配套政策,出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保障政策。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自然资源局、发展和改革局、农业农村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共同促进常住人口城镇化进程,确保城镇化目标顺利实现。
健全农业转移人口户籍制度,放开城镇落户限制。首先,健全农业转移人口户籍制度。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把湘阴县作为周边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的主要平台,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其次,实行宽松的城镇落户政策。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全面放宽落户限制,降低落户标准,与“撤村并镇”等乡村振兴政策相结合,有序推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最后,构建市民化的合理成本分摊机制。在湘阴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应当根据利益相关原则,构建科学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的分摊机制,由政府、企业、个人多元利益群体共同分担,其中公共成本主要由政府承担。全社会共同推动湘阴县走向更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
深化“人地钱挂钩”等配套政策。更加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高质量新型城镇化发展,实现“人往城转、地随人走,钱从地出”的目标,完善“人地钱”挂钩的配套政策。首先,深化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政策,建立财政性转移支付资金与城市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调动政府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的积极性。其次,加大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支持力度,全面落实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加大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与吸纳落户数量挂钩力度。通过“人地钱挂钩”配套政策,实现土地、劳动力、资本的优化协调配置,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脱贫攻坚、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等目标,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
(二)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质量
“十四五”期间,确保湘阴有意愿的未落户常住人口全部持有居住证,鼓励各地区逐步扩大居住证附加的公共服务和便利项目。聚焦医疗、教育、社保、住房等公共服务,确保城乡公共服务和利益一体化发展。
医疗方面,运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建设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推进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推进远程医疗和社区医院高质量发展。完善卫生健康均等化服务保障体系,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社区卫生健康服务范围,免费提供健康教育、妇幼保健、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控、计划生育等公共卫生服务。
教育方面,推进县域内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衡化。实施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协调的教育发展机制。保障符合湘阴县入学条件的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按时接受义务教育。建立健全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学生学籍转接提供便捷服务。完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保障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权利。
社会保障方面,完善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逐步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养老保险体系、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和职业病、大病医疗救助的范围,推进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衔接合作,开办各类补充性养老、医疗、健康保险。
住房方面,以解决新市民住房问题为主要出发点,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加强城镇老旧小区的更新改造力度与进程,采取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租赁补贴等多种方式以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通过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改善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水平。
(三)大力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能力
“十四五”期间,湘阴县应加强农业转移人口的培育,提升“新市民”融入城市的能力,在实行平等就业制度、职能技能培训、维护流动人口劳动保障权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创业信息平台搭建等方面下功夫,为城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做好流动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构建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深入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培训,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同时加强政策法规、安全常识、公民道德规范等培训。鼓励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流动人口职业技能培训,使培训和用工需求紧密衔接,按照有关规定享受职业培训和鉴定补贴。维护流动人口劳动保障合法权益。保证在湘阴务工、经商、创业的流动人口凭《劳务合同》或相关证明、符合相应条件的,在就业、培训、报酬等方面,都可按政策规定享受与本地居民同等的待遇。推广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做到流动人口进城求职有门路、上岗就业有技能、劳动权益有保障。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妥善做好相关的信访维稳工作。
优化流动人口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管理服务。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加方便、快捷、优质的公共服务,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强化数据信息平台建设,加强信息引导,逐步建立基于互联网的人力资源线上、线下服务等多元供需对接平台,围绕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一证通”制度,增强经办能力,改善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水平,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面向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管理的突破和发展。
创建创业城市,促进创业带就业。创业政策方面,深入推进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会同有关部门统筹实施返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创业环境方面,综合运用人社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促进创业的政策措施,强化政策扶持,持续推进创业孵化载体建设,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努力提高创业成功率。创业宣传方面,加强创业意识培训,完善创业培训体系,打造创业氛围。
第三节 加强设施和支撑体系建设
(一)强化综合交通网络支撑
完善与提升整个湘阴县域的交通区位条件,加强湘阴在整个区域交通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区域交通一体化程度,全面衔接长株潭运输网络,规划完善的铁路、公路、水运有机联系的综合交通网络,构建与周边大城市(长沙、益阳、岳阳)半小时交通圈,县内半小时交通圈,营造一个与湘阴地位相匹配的、相协调的,以人性化、生态化、集约化为特征,符合“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安全、清洁、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优化街区路网结构,构建多层次的城市交通体系;加快交通管理服务体系、信息化、运输装备现代化和应急保障体系的建设,初步构建现代化的综合运输管理服务体系;完善综合运输协调机制,充分发挥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对城镇化格局的支撑和引导作用。构建“五纵三横三轨一港”立体综合交通体系。
专栏3:综合交通专栏 |
航空。推进武警直升机机场军民融合发展,加速湘阴通用机场建设。积极配合武警直升机场的扩容与提质,满足未来反恐、应急救援、侦察指挥、空中运输、森林灭火等任务需求,力促湘阴县武警直升机机场实现军民融合发展。落实《湖南省通用机场布局规划(2016—2035)》,积极推进湘阴A3级通用机场建设工作。 轨道交通。一是铁路建设将积极配合京广高铁二通道(长九高铁共线)前期论证选线工作,力促京广高铁二通道途经湘阴,并在湘阴设立车站;二是将石长铁路、京广货运专线引入虞公港,打造“港铁联运”格局。三是轻轨交通发展将积极配合长沙至岳阳轻轨与益浏城轨前期论证和施工协调工作,争取两条轻轨在湘阴境内相交,并设置湘阴枢纽客运站,将重点片区融入区域轨道交通网。 高速公路。规划形成“一横一纵”对外高速公路骨架,“一横”指平益高速,“一纵”指岳临高速。要形成“对外打开通道、对内形成网络”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推进岳望高速金龙互通、平益高速公路项目,力促岳望高速与长沙绕城高速连接线早日建成。最终,对外要打通湘阴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出口,实现岳望高速与武警长沙直升机场公路相接。 国省干线。对外接口容量,着力提速扩容湘阴县与长沙市之间的大通道,构建与周边县市“1小时经济圈”,“五纵三横”贯县域干线公路体系。贯通对接长沙、屈原与益阳S506、S508及S101,提高G536东西向大动脉通行效率,积极谋划湘江北路北延线与潇湘北路北延线项目前期工作,重点推进芙蓉北路北延工程,加快湘阴融入长岳协同化进程。 农村公路。积极推进农村旅游资源产业道路建设及四好农村公路建设工程。重点考虑对农村公路进行“窄改宽”和路网连接工程,完善必要的连接路、断头路,加固改造危桥,继续完善生命安全防护工程。 水运交通。打造岳阳港副港、长株潭枢纽港,带动辐射城北片区发展,推动以港兴产兴城,带动新型城镇化。以航道疏浚为依托、码头建设为重点,码头规划建设3000吨级(水工结构兼顾5000吨级)泊位13个,包括多用途泊位6个、干散货泊位6个、支持保障系统1个,共规划利用岸线约1620m。充分利用湘阴县水运资源优势。一是升级航道,以湘江与资江航道为主线,打通岳阳港—长沙方向及岳阳港——益阳集疏运通道;二是依港建城,以虞公港为龙头,加速港口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打造湘江中下游地区大港、强港;三是发展水路联运立体交通,疏通港口周边道路,积极推进货运专用铁路,形成港铁联运,打通“最后一公里”。 客运枢纽。加速建设、改造一批设施先进、管理科学、功能齐全、效益优良、规模适当的客运站和规模较大、档次较高、功能齐全、效益优良的物流货运中心。建设城乡公交枢纽,促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规划北部乡村地区公交线路通过公交总站,西部乡村地区公交线路通过鹤龙湖站,南部乡村地区公交线路通过洋沙湖站,最终都与城区公交衔接。结合中心城区公交总站、鹤龙湖站、洋沙湖站建设一级枢纽站,打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枢纽;在新泉、湘滨、金龙、东塘、樟树建设二级枢纽站,打造片区枢纽节点,其他乡镇设置一般枢纽站。沿芙蓉北路与沿G536两个交通走廊,以及县城区、北部、南部、河西四个公交线路服务区。 物流中心。新建虞公港物流园、漕溪港物流园、工业园物流园(洋沙湖)和金龙物流园四个物流园。将基本形成以县城为中心,连接周边中心城市和铁路客货站、港口码头,连通农村乡镇客运站点的站场网络。同时结合虞公港、漕溪港打造区域水运交通枢纽,对接长沙、汨罗水运交通需要。 城区路网。按照“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强化城市干支路网、快速路网和干线公路衔接,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配套合理的道路网系统。打通“断头路”、加强背街小巷微循环系统等工程建设,形成完整路网,提高道路通达性。 慢行交通。加强自行车道、步行道建设,推行城市“慢行系统”建设,在城区建立公共单车共享系统,为市民提供方便周到、经济低碳的出行服务,在东湖、鹅形山建设4条健身步道、自行车道和登山步道。 停车设施。要努力破解地上车位不足、地下车位闲置现象,盘活小区地下停车位资源,有效缓解“停车难、停车乱”问题。新改扩建建筑物要配建标准停车设施。鼓励建设停车楼、地下停车场、机械式立体停车库等集约化的停车场地,探索实行公共停车位有偿经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停车场地建设运营,逐步缓解停车难的问题。 公共交通。扩大公共交通专用道覆盖范围,实现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米内全覆盖,城镇新区和开发建设的住宅小区,同步规划建设公共交通基础设施。 综合交通管理服务。通过“夯实两个基础,搭建两个平台,完善三个体系”的“223工程”,逐步形成交通信息化管理服务体系,建立与全省统一的交通运输数据资源体系与交通运输运行监测体系。推进交通运输装备现代化,一是促进公路客货运、公交装备现代化,基本形成运输成本更加低廉、运输更加安全、运输速度更加快捷、运输与环境更加协调的格局;二是逐步推广大容量、低能耗、低排放的双燃料公交车,确保能耗降低50%,逐步淘汰车况较差车辆;三是营运车辆、出租车100%加装GPS终端;四则要坚决执行船舶报废规定,完全淘汰超龄船舶,逐步淘汰老龄船舶。 |
(二) 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配套设施建设,规范基础工程建设。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计划、后立项”的基本建设程序,统筹推进水利、能源、城市管廊、海绵城市和信息网络建设,大力实施一大批供水、供电、燃气和通信等重要基础设施工程,完善防洪排涝设施,加快建成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同时出台支持城镇、集镇建设的政策措施,根据城镇建设的轻重缓急和财力状况,统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见后附图五)。
专栏4:市政设施建设专栏 |
供水工程。增强城镇供水保障能力,确保饮水和用水安全。扎实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强水质检测能力,加快东河坝主水厂、骨干输水管道、管网延伸、水处理设施和湘阴县西乡地区供水保障等工程建设,以及18处水厂和部分供水设施提质改造。加快建设烂泥湖大型灌区(湘阴部分)与县内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现代化的节水灌溉体系;对区内主要水系进行堤防和水环境综合治理。 污水工程。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雨污分流,提质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推进湘阴县污水处理厂一二三期工程建设和提标改造,扩建污水处理总规模达到6万t/d并完善配套管网建设。推动湘阴县第三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至总规模达到2万t/d。建设鹤龙湖镇、樟树镇、杨林寨乡、南湖洲镇、东塘镇、三塘镇、六塘乡、新泉镇、岭北镇、湘滨镇集中污水处理设施,保障近期污水处理总规模达到6080m3/d,新建污水管网30km。 能源工程。全力保障能源安全可靠供应。加快建设220千伏湘阴西输变电、金龙110千伏变电站和湘阴县配电网建设工程。加快完善燃气管道工程,新建1座天然气接收门站、6座天然气分站、新建燃气输配管网51730米和配套建设SCADA系统、运行机具以及维修、交通、抢险设施等。 地下管网。加快地下管网改造,完善城市管廊体系。制定地下综合管廊管沟建设专项规划。城镇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的新建道路要根据功能要求,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管沟;加快老城区地面架空线入地工程,并结合旧城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等统筹安排地下综合管廊管沟建设。确保落实湘阴高新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新建综合管廊5.73km,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总长度5.73km,主要包括:顺天大道3.1km,恒大三路1.6km,恒大四路1.03km。并配套完善的消防、供电、照明、安防(监控)、自控(报警)、通风、排水等附属设施,推进南岸新城地下综合管廊工程项目建设,新建综合管廊总长9.96KM(5.76KM+2.0KM+2.2KM)。主要包括东湖南岸5.76KM、相国寺路2.0KM、文樟大道2.2KM。并配套完善供水、供电、弱电、燃气、交通控制系统、平安城市、智慧城市、排水等设施。统筹城镇地下地上管线综合管理,县规划、住建、城管等部门要建立信息共建共享机制。 海绵城市。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城镇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按海绵城市目标进行规划建设,老城区则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加快完善相关设施。编制海绵城市规划,充分利用山体、河湖湿地、荒野滩涂、草地等生态空间建设海绵城市,完善城区雨污分流管网改造与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加快排水防涝设施、排水通道建设,强化雨水的滞、渗、蓄,提高雨水下渗、滞蓄、净化、回用率和城市防汛抗涝水平。推进海绵型小区、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建设,按照柔性治水理念,构建城市良性水循环系统,加大黑臭水治理力度,加快污水处理厂升级和管网配套建设,改进运营管理机制,到2025年,建成海绵城区面积占城市建成区面积不低于30%。 5G网络。积极推广“5G”网络,努力实现市域全覆盖。“十四五”期间,完成109个5G站点的架设,50个5G新建室分基站,铺设5G光缆1258公里。 防洪排涝。防洪,县域西部确重点烷按50年一遇标准设防,蓄洪烷按照30年一遇设防,一般堤烷防洪体系达到10年一遇防洪标准;排涝,中心城区范围为10年一遇最大24小时降雨时不发生洪涝灾害,乡村范围为10年一遇三日降雨三日排至作物耐淹水深。治涝采用洪涝分治,高水高撇、低水低排、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电排与撇洪渠相结合。 |
(三)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根据国家与省相关住房政策,考虑湘阴城区的实际现状、以往的保障规划和保障性住房需求调查结论,加强老旧小区改造力度,通过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改善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环境。
积极推进旧城更新。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的相关文件精神,积极推进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按照“先基础后完善、先功能后提升、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大力实施城中村、老旧城区D级危房拆除与老旧小区改造、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程等工作,优先解决安全问题,优先补齐功能短板,以微改造见大成效。开展拆除围墙试点改革,实现老旧封闭小区资源共享,构建15分钟公共生活圈,提升住区的多样性与活力。十四五期间,加快推进屋围等安置房建设,将对文星街道183个老旧小区和14个棚户区进行改造,包括小区房屋屋面漏损、外墙翻新、加装电梯、水电气管网、道路及其他与小区直接相关的道路等;同时对城区老旧小区外配套的道路、给排水、供电、供气、通信等设施进行改造。
专栏5:老旧小区改造专栏 |
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十四五”期间,共对文星街道183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涉及户数为25897户,其中:2021年对文星街道27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涉及户数为6741户;2022年对文星街道47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涉及户数为6693户;2023年对文星街道40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涉及户数为4829户;2024年对文星街道38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涉及户数为4597户;2025年对文星街道31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涉及户数为3037户。“十四五”期间对14个棚户区进行改造,共拆迁安置3748户。 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加大力度构建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公租房、廉租房小区建设,保证城市住房中有部分公租房、廉租房实物配给,通过自筹和政府配套资金推进兴才公租房210套、旭东公租房100套、金源公租房224套等共1934套公租房建设。建立保障性住房动态管理机制,制定公平合理、公开透明的保障性住房配租政策和监管程序,建立准入机制和年度审核机制,启动对入户对象的“清查清退”,严厉打击不法的保障房分配使用行为,引入民间资本,采用与商品住房配套的服务设施建设、物业管理形式,政府给予适当补贴,提高保障性住房的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 |
(四)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以中心城区、城镇圈为单元配置县级公共服务设施,以社区生活圈为单元配置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根据服务半径和人口规模,进一步加大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社区服务场所建设,形成以社区设施为基础,县、乡两级设施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见后附图四)。推进基本社会服务均等化,配套建设教育、医疗、养老、文化、健身和便民等设施,大力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打造方便快捷生活圈,依据《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划定城镇、乡村15分钟生活圈,推动城乡发展方式和居民生活方式转变,促进居民生活水平提升。
专栏6:公共服务专栏 |
公共卫生服务。促进形成公立医疗机构和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办医格局。推动优质医疗资源集聚,提升中心城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基层医疗设施网络,建成15分钟医疗服务圈。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疾病预防控制。十四五期间将争取纳入岳阳市县域综合医改试点县;加快推进湘阴县医养中心、疾病防控能力提升中心和应急医疗物资储备基地工程建设;推进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升县级诊疗能力和医疗环境,落实湘阴县中医院诊治能力提升、湘阴县村卫生室标准化改造建设和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项目。 文化惠民设施。首先,全面实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质工程、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工程、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工程三大工程。推进落实湘阴大剧院、文化馆和美术馆项目等标志性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成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工程建设,建立健全以县级总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为分馆、多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服务点的总分馆体系。推行县图书馆、文化馆数字化工程,以“互联网+公共文化”的形式,建设县级数字公共文化服务信息管理平台。 公共体育服务。打造一批健身休闲、体育表演、体育培训和竞技体育相结合的示范基地和项目。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建设项目,在湘阴县城东湖公园附近筹措大型公共体育场建设,占地面积共50亩,主要建设:比赛场地、热身场地、看台、辅助用房等,配置相应的服务设施。打造郭嵩焘广场、东湖生态公园两个体育健身公园,主要建设: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篮球场、网球场及攀岩设施。建设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在全县5个社区(滨江社区、长康里社区、洋沙湖社区、樟树港社区、新兴社区)分别建设笼式球类场地、轮滑场地、健身路径、健身步道、健身广场以及体育器材、围网设施、照明系统、标识系统,每处建设面积3000-4000平方米,总建设面积20000平方米,在各中小学建立室内体育场馆,新建小型室内体育场馆,服务半径500-1000米(10分钟),满足全民健身需求。以及建设县水上运动中心、县游泳馆和建设洋沙湖体育特色小镇、青山岛体育健康特色小镇两个体育服务产业建设项目。 社会化养老服务。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加快推进民办养老服务,不断健全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着力推进医养相结合,积极推进养老服务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改革。落实“五化”民政要求,全面推进全县城乡敬老院提质改造,新建1个县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1家省级养老服务示范点,新建1个区域性敬老院,改扩建8个乡镇敬老院,新建210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支持发展大型民办养老机构2家以上,新增养老床位2000张以上,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5张以上,新建区域性鹤龙湖浩河中心敬老院。改扩建南湖洲镇敬老院、三塘敬老院、京新敬老院、楠竹山敬老院、南阳敬老院、铁角嘴敬老院、袁家铺敬老院、六塘敬老院等8所乡镇敬老院。同时,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加速出台养老服务发展的规划约束、土地保障、资金扶持、税费减免、融资支持等优惠政策。加强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险、扶贫开发等政策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政策叠加效应,不断放大社会救助实效,努力提高基本民生水平。 教育服务资源。一是合理布局学前教育资源,开展学前教育普惠发展计划,新建、改扩建15个综合性托育服务机构,社区新建、改扩建18个托育服务设施,共计4950个托育床位,并在城区9个小区中配套建设公办幼儿园,满足实现适龄幼儿就近入园。构建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体系,加强幼儿园质量监管,规范办园行为。二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建洋沙湖初中、洋沙湖中心小学、金龙学校,并推进中小学校老旧教学用房拆除重建工程,改善教育环境、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三是不断优化高中阶段学校结构布局,持续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新建金龙学校和改扩建其他学校,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创新发展,优化资源配置,适应高考综合改革对学生选课走班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四是以湖南交通工程学院为中心,在湘阴县金龙镇规划建设湘阴大学科技城,引进湖南中医药大学湘杏学院,引导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完善产教融合机制,探索构建从中职、专科到本科的各个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确保教育公正公平,慎重稳妥撤并乡村学校,严格规范学校撤点并校。五是建立特殊教育学校,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可以学习的环境,保障教育公平。到2025年,全县教育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小学入学率、巩固率达99.9%,初中入学率、巩固率达99%,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9%。 无障碍设施与母婴室建设。加快推进残疾人相关政策落实和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推进无障碍改造家庭建设、社区公共无障碍设施建设,通过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帮扶残疾人就业。十四五期间,免费适配残疾人辅助器具5000多件,完成300名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全面提升残疾人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在全县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母婴室的建设,各地区、各行业要在大型的公共设施、交通枢纽、商业场所以及女职工人数较多、条件较成熟的企业、机关单位、经济园区、商务楼宇逐步发展母婴室,十四五期间新增100个建设点,并且在全县的公共场所选树10个标准化母婴室示范点。 |
(五)健全城镇安全保障体系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加强城镇安全管理,优化城镇安全保障体系。以防洪排涝、城市消防、地质灾害防御、人防等设施和救援救助能力建设为重点,合理布局建设城镇应急避难场所,完善公共空间和设施的应急避难功能,全面提高城镇防灾减灾能力。
专栏7:安全保障体系专栏 |
防洪排涝。县域西部明确重点垸按50年一遇标准设防,蓄洪垸按照10年一遇设防,东部丘陵地区城镇按照50年一遇设防,东部乡村按10年一遇设防。堤防及中小型水库按20—50年一遇设防。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建立完善的超标雨水行泄通道体系。中心城区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其他地区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实施好防洪排涝和水利灌溉等工程,推进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加快烂泥湖涝区南湖洲哑河排涝泵站建设及老旧泵站拆除重建、老旧排涝泵站提质改造、洞庭湖区重点垸堤防加固、东湖垸城市防洪、城西蓄洪垸安全建设、浩河口河段综合治理、湘江洪道整治、资江洪道整治、南洞庭洪道整治、主要撇洪渠综合治理和水旱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人防工程。编制湘阴县城市人民防空工程专项规划,作为建设人防工程的法律和科学依据;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快基本指挥所和机动指挥所建设步伐,发挥战时防空袭指挥和平时应急救援指挥功能,建立省市县三级响应机制,提升县城防空防灾、国防与公共安全和应急救援能力;加强防护体系建设,十四五期间,人防工程建设计划突破20万平方米,实现县城人均1平方米的防护面积目标,加强人防战备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单建式人防工程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加快疏散地域建设,为战时城市人员疏散提供隐蔽和生产生活场地。充分发挥人防战时防空、平时服务,应急支援的职能使命。 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科学设计应急预案体系,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全面提高应急管理的专业化、精细化、智能化和现代化水平。优化全县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在洋沙湖设消防指挥中心,全域共设一级消防站4个,二级消防站4个。其中中心城区设一级消防站2个,分别位于老城区和洋沙湖新城,金龙镇、樟树镇各设1个一级普通消防站;岭北、新泉、东塘、南湖洲各设1个二级普通消防站,城区消防站布局达到接到出动指令后到达责任区边缘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同时建立公共危机处理预案及管理体系,加强应急演练与演习,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健全综合应急救援体系,新建湘阴县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项目,完善救援预案,提升响应能力。 |
(六)打造智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借助互联网技术加快建设智慧城市,优化城市治理体系。完善县、乡镇、社区管理网络,科学划分网格单元,将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纳入网格化管理。明确网格管理对象、标准和责任人,实行常态化、精细化、制度化管理。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健全城市基础地理信息、人口信息、城建档案信息等数据采集和数据共享机制,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有机结合,实现多部门公共数据资源互通共享,。包括信息化工程、智慧警务建设、智慧交通建设、智慧住建建设、智慧水利建设、地下管网监控管理平台建设、智慧医疗建设、智慧教育建设、网格化信息平台建设、智慧民政建设、智慧人社建设、智慧旅游建设等,着力打造“智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紧密结合业务发展需求,推动智慧住建落地。推动落实《湖南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2025 年)》。充分发挥空间资源与生态环境优势,积极承接湘江新区长沙片区的网络工程、超级计算机、工业互联网、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等数字经济业态。重点做强数字经济的研发端和应用端,建设高水平的数据中心和企业数据化运营中心。通过数字赋能,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密切融合,形成一批数字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引进培育一批数字经济龙头企业,打造数字经济发展的副中心,助推湘江新区建设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引领区、产业聚集区和应用先导区。
专栏8:智慧城市专栏 |
智慧防灾。建立针对湘阴县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的智慧信息系统,包括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共享平台、信息处理中心和信息交互终端等。建立具有图像数据采集、灾害监测、数字化整合处理、传输、报警、预警信息于一体的智慧防灾指挥平台。通过基础数据数字化、灾害易发地点可视化、气象预警信息公布等,提高城市防灾救灾的指挥调度决策水平,最大限度的降低人身伤害与财产损失。 智慧旅游。在旅游消费层面,可以打造电子导览、导航、导游、导购等功能,满足资讯、线路、休闲、餐饮、购物、交通、酒店等旅游消费需求;在旅游经营层面,从市场调研、设计产品、市场营销、接待服务、客户管理、人力调配、物务计调和安全监控等方面,实现数字管控;在旅游管理层面,从调查统计、宣传推广、政务发布、行业管理和市场监控等方面,实现政务数字化。 智慧交通。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移动互联网等技术,通过高新技术汇集交通信息,对交通管理、交通运输、公众出行等交通领域以及交通建设管理全过程进行管控支撑,使交通系统在湘阴县城、县域甚至区域范围具备感知、互联、分析、预测、控制等能力,以充分保障交通安全、提升交通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为公众出行和经济发展服务。 智慧园区。按照全面融入长沙要求,建成内外交通循环网络,进行系统平台统一管理。加快布局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针对不同用户群体,提供适合的信息化服务,通过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打造智慧园区。 智慧校园。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建设“名师课堂”,围绕教学质量诊断、优质资源积累等方面,全面支撑校园实现“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推进湘阴教育现代化发展。 智慧健康。依托拟建的湖南省统筹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集实时监测、追踪调查、分析预判、快速预警、联防联控为一体的智慧医院系统和区域卫生系统。十四五期间,筹备建设的湘阴县卫生智慧医疗系统将以人民医院为县级智慧医疗系统中心,建设全县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平台,将区域内各信息化系统进行有效整合。建设内容包括:互联网医院,区域影像、检验、心电、病理、体检平台、急诊五大中心平台及惠民服务平台等相关软件及移动医疗车等其他相关医疗设备及120急救中心、中心血站。 |
第四节 升级具备强支撑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
挖掘江湖特色生态、湘军名人和田园景观,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幸福产业,从区域旅游、长沙旅游承接、县域旅游这三个层面入手,紧扣湘军文化研学旅游胜地、湖南生态康养旅游胜地、国家休闲度假首选地、国际湿地休闲生活旅游目的地四大战略定位,打造“滨水休闲、湖湘名人、瓷窑艺术、湖鲜美食”四大旅游名片,打造集运动、休闲、度假、健康、养老、自驾、研学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湘阴全域旅游产业体系,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县。战略布局上,十四五期间湘阴通过南洞庭湖国际湿地公园战略、旅游发展带整合战略、都市水乡战略、湘军文化产品化战略、农旅融合战略、旅游目的地构建战略这六大战略联动引领全域旅游产业发展(见后附图二)。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上,在全域化交通基础上,考虑到内、外的对接和市场的打通,构建“一环四区”的全域旅游空间格局。一环即全域旅游环,依托国道536、省道101、省道508、虞汩公路及其他县乡干道有效串联各个片区与重要节点;四区即北部洞庭湖生态旅游区、东南部天鹅山康养运动区、中部江湖小镇风情体验区、西部乡村休闲观光区。
专栏9:旅游发展专栏 |
加强环洞庭湖经济圈合作。。以湘阴南洞庭湖为核心范围,在生态保护、防治血吸虫的前提下,整合岛屿、沙洲、湿地、湖泊、乡村等资源,实现生态、游憩和公益的多方平衡。围绕长株潭城市群居民,通过水体验产品打造,形成高频次重复游览的微度假目的地。将湖湘水城的理念渗透到湘江、南洞庭湖、青山岛、樟树镇、鹤龙湖等项目中,形成水乡生活、水城休闲、滨水体验、水上游乐、水镇观光不同方式的水产品体验。形成大品牌、新机制、多体验的发展模式:一是形成国家级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示范区在内的国家级品牌及省级湿地公园;二是以青山岛为主体,以“国际湿地公园”为整体品牌,建设5A旅游景区。三是以横岭湖(南洞庭湖)为生态基地,以洞庭渔村、生态度假营地为吸引,涵盖青山岛、南岸乡镇的旅游综合体,形成多元的体验业态。 对接长沙旅游产业拓展。通过湖湘文化旅游发展带,以湘江水路、湘江景观大道、芙蓉北路(S102)、雷锋大道(S101)为依托,串联天鹅山、左宗棠文化体验小镇、樟树镇、洋沙湖、湖湘宋城、鹤龙湖、青山岛及左宗棠文化园等区域,沿交通干道打造旅游产品廊道,依托原有村落、文化和产业资源,形成多元体验的小镇聚落,成为湘阴县旅游的核心吸引物。连通长沙的乔口、靖港、乔口、新康、铜官、书堂等古镇,共建共享湘江古镇群品牌,承接长沙都市居民的休闲外溢、居住延伸、产业转移等,形成以山地康养运动、特色小镇体验、美丽乡村休闲、农业公园、名人故居观光等多元旅游产品集群。 营建县域旅游特色品牌。一是建设文旅结合的湖湘宋城。把旅游发展融入整个城市的发展,把旅游业作为城市发展新的内在动力来打造。促进历史活化、古今碰撞、开放共享。将城区打造成开放式的博物馆,形成主题广场、主题公园、主题街区的结构,做到主客共享;以城市民宿酒店群为主要载体,推动小城生活的产品化;依托湖湘名人博物馆、民间器物博物馆、文房四宝博物馆、岳州窑博物馆等群落,形成修复、研究、收藏、交易、拍卖等完整产业链;整合文庙、文星塔、文星阁、文魁楼(规划)等资源,形成特色文化线路;建设开放式博物馆及文化民宿群,与咖啡、酒吧、餐饮、书吧、休闲吧、培训基地、工坊等旅游新业态相结合,将文化体验化、休闲化。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区域合作与营销互动,融入湘江旅游发展带,将湘阴建设成为省级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二是打造乡村休闲旅游观光区。以岭北田园综合体、南湖洲百树山农业公园、岭北夹洲彩虹村、南湖洲稻田艺术园等为核心支撑打造西部农旅融合体验区,打造都市农业。 |
(二)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以建设湖南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产业园、长沙北天鹅山大学科创城和虞公港及港产联动区三大阵地为引领,抓住划入湘江新区的契机,对接湘江新区深化优势产业链建设的行动,对标湘江新区“10+6”产业发展体系,积极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引入人工智能及机器人产业,推进发展工程机械核心零部件产业,大力发展绿色建材、移动互联、高端医疗设备、基因技术应用等行业,将湘江新区湘阴新片区打造为新区的先进制造集聚区、高新技术示范区、产业发展融合区(见后附图三)。调区扩区后湘阴高新区将形成“一园三区”的发展格局,即洋沙湖片区、临港片区(包括虞公港和漕溪港)和金龙先导区。
专栏10:园区(产业)发展专栏 |
洋沙湖片区重点发展绿色建筑建材、绿色食品和生命健康等高新产业,重点规划建设新能源汽车、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渔制品3个特色产业园,做实湖南省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特色产业园。提质洋沙湖旅游度假区,即洋沙湖小镇升级为国家4A级景区。 金龙片区打造成长株潭城市群中高端产业配套区域、湘阴县高新企业集聚区,引领整个湘阴高新区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集聚发展,重点发展绿色装备制造、数字产业、大健康、新材料,引导洋沙湖片区的相关产业向金龙先导区集中集聚发展,按照“园中园”的方式,重点打造数字经济产业园、智能医疗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及五个特色园中园(智能医疗、智能机电、新能源装备、激光设备及不锈钢芯板)等特色产业园。高品质开发天鹅山风景区,推进农旅、工旅融合。 虞公港及港产联动区按照“打造岳阳港副港、长株潭枢纽港”的定位,大力发展港区物流配送加工、港口物流、现代物流和临港产业,重点发展大宗货物的件杂散货和集装箱的装卸、转运、仓储和港铁联运的综合性港口物流及以粮油仓储加工、大型工程机械装备制造和汽车零部件为主的临港产业。 |
(三)提质现代服务业发展
借助湘阴县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等契机,以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优化服务业承载空间,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化发展,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新兴服务业、电商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多样化提升,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商贸服务业、健康服务业,着力构建充满活力的服务业新体系,加快形成服务经济发展新功能,打造区域商贸物流中心、长岳经济带现代服务业核心城市。优化服务业承载空间。根据新一轮城市主体功能分区、产业空间布局和交通体系规划,结合未来5年经济发展、人口分布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等因素,构建“三核两带”的服务业承载空间。打造县城中心城区、金龙先导区和临港片区三大核心区,作为湘阴服务业核心功能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承担者。中心城区主要承担金融服务、生产服务、现代物流、商贸商务、文化旅游、生活与居住等综合服务功能;金龙先导区主要承担新兴服务业和新兴业态的服务功能;临港片区主要承担现代物流服务功能,形成芙蓉大道产业经济带、湘江生态经济产业带。重点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商贸商务、新兴服务等,着力提升公共服务设施供给能力和质量,建成功能突出、宜居宜业宜商的特色服务功能区。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健康产业基地,推动农文旅商融合发展,建成三次产业互动发展的新兴功能成长区。
专栏11:物流服务专栏 |
健全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1个县级物流服务中心、14个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和155个村级物流服务点,打造4条县城至主要乡镇、村的物流配送专线,构建完善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减少物流配送盲端区域,推进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信息平台及电商平台建设,引进培训电商、物流人才500名,推进仓库、门店、车间等场地建设和配送车辆、分拣、冷藏等设备添置。 发展配送投递设施。推广智能投递设施,鼓励推广智能快件箱纳入便民服务、民生工程等项目,优化农村快递资源配置,健全以县级物流配送中心、乡镇配送节点、村级公共服务点为支撑的农村配送网络。计划在城区45个居民社区、36个居民小区和120个农村物流服务站小区投放智能快递柜,市民收寄件可实现全程无接触,开启终端配送新时代。 健全冷链物流设施。大力建设冷库、生鲜食品低温加工处理中心、冷链物流前置仓,初步形成全程控温、标准规范、安全绿色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冷链物流服务品质,有效保障食品流通安全;建设农业冷链物流园,建设蔬菜保鲜仓库6000平方米,蔬菜粗加工车间1500平方米,包装车间4000平方米,成品仓库2000平方米,购置蔬菜预冷、清洗分级、分拣包装、保鲜、粗加工、冷藏冷冻等设备22台套,购置冷藏车13台。建设鹤龙湖冷链物流中心,建设冷冻库房共2400平方米(库容1800立方米),新建仓库2800平方米,改造现有仓库1000平方米;添置冷鲜、冷冻设备24台(套);建设产品检测、质量追溯、信息化管理及电子商务平台1个。添置冷链配送车辆10辆。 提升农贸市场水平。主要是改善交易棚厅、在批发型农贸市场配置检测检疫设备、在零售型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市场完善环保设施、改造畜禽定点屠宰加工厂等。 |
(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区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助推强农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发挥大型龙头企业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按照“调优粮食生产、调高特色水产、调精健康养殖、调活休闲农业”的思路调整结构,大力发展有机大米、蟹、虾、鱼、辣椒、藠头、萝卜等特色农产品,加快发展都市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构建具有湘阴优势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把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与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有机结合,高标准制定好全县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打造品质可信、品牌响亮、品味高雅的“湘阴农产品”,提升农业产业品牌,实现规范化与现代化经营,延伸农业产业链,进一步释放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活力,真正把湘阴建设成为服务大长沙的放心菜园、有机果园、秀美田园和农业公园。
专栏12:现代农业区发展专栏 |
发展现代种植业。围绕粮食生产,抢占优质稻产业发展高地;围绕“菜篮子”工程,发展都市鲜活农产品供给农业;加快发展“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农业生产方式,实现规模效益,打造以优质稻、水产和蔬菜为主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特色产业基地。大力推广绿色高产高效种养模式,发展稻田综合种养产业,积极培育壮大稻虾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到2022年,鹤龙湖镇等乡镇建立10个3000亩以上,集中连片的稻虾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全县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到10万亩。 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樟树港辣椒、鹤龙湖蟹虾、洞庭鲜蔬菜、湘阴藠头、杨林寨时鲜蔬菜、食用菌、石塘萝卜、南湖土菜、六塘芝麻、铁香茶叶、兰岭茶叶、湘阴虾田米等特色农产品,重点打造以樟树港辣椒为代表的特色品牌蔬菜,以徐记蔬菜为代表的餐鲜品牌,以海日为代表的藠头品牌,以虾蟹鱼为代表的洞庭湖鲜品牌,积极培育高档优质稻品牌,扶持壮大“华康”、“长康”、 “义丰祥”、“海日”等一批农业企业,着力打造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休闲农业架构。围绕南洞庭湖湿地、鹤龙湖休闲渔业、左宗棠文化旅游基地、鹅形山旅游度假基地、青山岛旅游观光园等特色景观,加大农田景观、村落景观、廊道景观建设,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形成“农业+旅游+养生+养老+地产”综合式发展架构。 |
(五)推动港产城融合
坚持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互促互进,围绕“以港带产、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发展思路,优化产业园区空间布局,统筹产业园区和城镇的规划建设,促进城市空间与产业空间高度契合,聚集人口,配套公共服务、商业,整合区域城镇化发展。牢固树立“兴工强县、以工促农”理念,坚持突出特色,壮大产业,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全面提升城市创造就业、聚集人口、引领发展的功能,推动城镇设施和园区设施共建共享,促进产城互动融合发展。
专栏13:港产城融合专栏 |
优化园区空间布局。以调区扩区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园区空间布局。统筹区域协调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引导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构建多样化、差异化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落实湘阴高新区(金龙、洋沙湖和临港三大片区)调区扩区战略,形成“一园三区”的发展格局,即洋沙湖片区、临港片区(包括虞公港及港产联动区)、和金龙先导区,园区总规模约1239公顷。其中,洋沙湖片区面积618公顷,金龙先导区面积344公顷,临港片区面积277公顷。坚持“产业园区化,园区平台化,平台市场化”原则,在各主要产业园内建设一批专业园区,“依靠园区兴工、项目立园”,力争将湘阴高新区打造成“全省十强工业园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突出空间统筹化发展,产业集聚化发展,企业规模化发展,产品高端化发展的目标,力争在3—5年内将湘阴高新区打造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整体按照“港产城”融合发展的思路,突出临港产业园、洋沙湖产业园、金龙先导区各自发展重点,将金龙先导区、洋沙湖产业园、临港产业园分别打造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发展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区、现代港口物流园区,金龙先导区重点发展智能制造、数字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聚焦绿色装备制造、绿色建筑建材、绿色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主攻新能源、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渔制品三条产业链,临港产业园重点发展港口物流、现代物流和临港产业。 加强园区开发建设。管控专业园区在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容积率、区内办公占比上限等指标要求,明确绿地率、公共生活服务设施等下限指标,鼓励建设使用多层标准厂房。创建绿色园区,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政策,落实园区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管控要求。推广应用清洁能源,推进一般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和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推进园区绿色可持续发展。建设智慧园区。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光纤宽带网、移动通信和无线局域网、通信机房、信息化管理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信息网络综合承载能力和信息通信集聚辐射能力。完善数据采集系统和传输系统,通过各类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视频摄像机等实时传输数据至总平台,对消防、车行、人行、能效、环境、安防、楼宇等系统的实时监控、管理和预警。 完善产业平台配套设施。一是提升生产配套设施。以“园中园”的特色产业园为载体,建设1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和一批专业楼宇,鼓励园区建设使用多层标准厂房、下沉式厂房,实施“零增地”技术改造。大力开展项目招商,有效盘活工业地产。二是积极推进基础配套设施。加快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道路通、供电通、供水通、燃气通、供热通、排水通、排污通、邮电通、有线电视通和土地填高平整的“九通一平”。按照全面融入长沙要求,实现与湘江北路、岳望高速、芙蓉北路的无缝对接,拉通园区的主次干道,建成内外交通循环网络。建成保障可靠的产业园供水系统,完善高新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完善园区管网配套,加快管道燃气进园区。加快布局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打造智慧园区。三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立信息服务综合服务平台,及时发布产业有关行业动态、产业政策、融资需求、环保及安全生产指引、技术标准等信息,重点启动高新区综合服务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支持金龙先导区发展科技服务业,为创新性企业提供技术研发、科技培训、技术孵化、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等服务配套。结合产城功能布局配置,以基础公共服务为主,构建15分钟公共服务圈。通过市场化机制,推进公寓、商贸、医院、学校、金融、文体、休闲、公交、停车场、加油站等设施配套,为员工提供生活便利。 |
第五节 促进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
(一)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创新农业生产新模式。发展综合种养,提高种植效益。依托水稻和水产两大资源优势,种优质稻,养生态鱼(虾、蟹),发展“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粮渔双赢模式,开展稻渔综合种养新技术模式的试点示范,逐步形成稻鱼、稻蟹、稻虾、稻鳖等典型新技术模式,鼓励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品加工流通和观光休闲农家乐等新业态,优化区域布局规划,扶持稻渔综合种养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体系,发展稻田综合种养面积10万亩,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争创国家级稻鱼综合种养示范区。大力推广稻—稻—油发展模式,发展“双低”杂交油菜,建成绿色“双低”油菜生产基地,油菜播种面积达到15万亩,发展冬季农业生产,提高农田综合利用率,丰富旅游资源和促进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发展,形成湘阴“春看菜花黄”的美丽景观。
(二)推动城乡要素合理流动
畅通城乡人才流动渠道。引导各类人才“上山下乡”,积极推进城乡“湘才乡连”“校联体”“医联体’建设,支持基层运用双向兼职、技术入股等形式搭建柔性引才用才渠道。其次,乡村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以项目回迁、资金回流、人才回归等多种形式让乡贤助力家乡建设发展。同时,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教育、认定鉴定、政策扶持体系,实现农村人口“强起来”。最后,紧紧围绕“人才优先、人才强县”工作主线,继续优化政策,将湘阴打造成人才集聚的洼地和创新创业、成长成才的高地。
(五)统筹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十四五”期间,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布局与建设,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逐步建立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设施网络,实现城乡互联互通,统筹发展。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布局与建设。逐步实现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各村庄的基础设施重点建设计划,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并实现公共设施合理布局。路网建设方面,推动城乡路网-体规划设计,畅通城乡交通运输连接,实现县乡村道路联通、城乡道路客运-体化。水利设施保障方面,着力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完成各类水利工程,完成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等项目,加快推进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逐步提升污水处理率。能源供应方面,加快推进电网建设,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垃圾发电等绿色发电形式,设立县域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创新新能源使用方式,基本达成电动汽车充电桩的全域布局,同时也要继续对农村电网进行提质升级。加快推进天然气管网输配建设。切实把握国家西气东输的契机,重点抓住“气化湖南”发展战略,提升燃气普及率。通信设施建设方面,积极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工程,实现通信网络全覆盖。
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一是加快各项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推进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社会福利、金融保险、商业网点、公共绿地等服务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城乡居民上学难、就医难、养老难问题,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二是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在基本民生性服务、公共事业性服务等领域开展探索实践,构建覆盖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方面,重点建设“一网三中心一基地”,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教育方面,科学合理设置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含教学点),补齐短板,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实现城乡教育“设施同步建设、师资同步加强、质量同步提高”的“三同步”。文化体育方面,改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活动室等农村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六)统筹推进乡村振兴
“十四五”期间,湘阴将坚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方针,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湖南乡村振兴“湘阴版本”。
专栏14:乡村振兴专栏 |
统一城乡规划建设。强化公共服务设施、基础布局,引导农村居民点适度集中,提高土地资源节约利用率,大幅度降低农村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改善人居环境,实现生活现代化。构建以重点小城镇为中心的农村生产就业圈,以集镇为中心的农村生活圈,形成“中心城区、副中心、重点镇、一般镇、集镇”五级城镇等级体系。根据湘阴各乡镇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将文星街道外14个乡、镇划分为产业发展型、现代农业型、文旅融合型和城郊服务型四种类型。产业发展型(3 个):包括金龙镇、三塘镇和洋沙湖镇;现代农业型(7个):包括新泉镇、岭北镇、南湖洲镇、湘滨镇、东塘镇、六塘乡和杨林寨乡;文(农)旅融合型(2个):鹤龙湖镇和樟树镇;城郊服务型(2个):石塘镇和静河镇。规划到2035年,湘阴县基本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全面振兴发展目标,具有湖湘特色的乡村空间特征得以全面彰显。 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建设。首先,到2025年,完成村庄人居环境整治任务,调整撤并部分聚集度不高、不适宜居住的自然村组,改造空心村,明确中心村和一般村的数量、功能与定位。其次,差异化打造特色乡村。选择一批在已批准镇中,村庄布局规划规模较大、基础较好、特色明显的村庄,如楠竹山村、青竹桥村、鹤龙湖新建社区等村庄,宜采取老村改造、扩建、特色营造等方式,打造布局美、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风尚美的“五美”乡村格局。再次,提升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充分挖掘农村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加强优秀本土文化遗产保护;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注重保护保留乡村风貌,避免大拆大建,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等历史文化遗产,推动优秀本土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保护好岳州窑、百梅窑址、惜字塔、左太傅祠、柳庄、黄花城址、新泉寺水闸和燎原水库等100余处文物古迹、传统村落、特色民宿、农业遗址、灌溉工程遗产。制定并实施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培养和保护计划。 加快推进产业发展。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引导发展油脂及调味品、茶叶、粮食加工、畜禽及水产品加工、蔬菜加工等产业,发展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发展绿色、有机蔬菜,积极培育养殖大户、家庭牧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坚持稳面积、稳产量、提品质,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渠系建设、排灌配套建设,提高粮食生产防灾减灾能力,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大宗农产品,狠抓优势特色板块基地建设。加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开展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推广全程机械化技术,提高粮油生产效率和现代化水平。 美丽宜居现代乡村建设行动。改善县城公共厕所,进一步提升公厕建设标准,改造提升已建公厕,提升公厕服务水平;新建40-50座公共厕所,完善公厕布局,在湘阴汽车站、宗棠公园、东湖公园、广兴购物广场等重点位置以及湘阴县博物馆、岳州窑遗址博物馆、岳阳青瓷展馆、左宗棠文化园等旅游区多建公厕,制作醒目美观的公厕指示牌,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首先,继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开展粪污治理。因地制宜选择改厕模式,坚决消除旱厕。加强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统筹推进厕所粪污和生活污水(厨房污水、洗涤洗浴污水)同步治理。其次,推进农村垃圾治理提效升级,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健全优化“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垃圾治理模式,因地制宜设立垃圾资源化收集处理中心,探索推进餐厨垃圾处理中心建设,在湘阴县城新建生活垃圾中转站6座,日处理规模达120吨;改建生活垃圾中转站23座,日处理规模达180吨,在每个乡镇设立一个压缩式转运站,每村设立一个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转运设施。接着,推进农村污水治理提速。抓好农村黑臭水体整治,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为重点实施清淤疏浚,采取综合措施恢复水生态,逐步消除黑臭水体。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长制、湖长制管理,打好“碧水”攻坚战。最后,推进“空心房”整治和乡容村貌提升。深化“空心房”整治。继续推进全域环境“十无”治理,规范村民建房。提高乡风文明程度。大力整治大操大办现象,持续推进全域禁炮和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推进健康村镇建设提质。大力开展全民大扫除行动,摒弃陋习,强化生态文明意识,养成健康饮食习惯,推广分餐公筷,拒食野生动物。 |
第六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一)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
把文化保护、传承、活化贯穿于新型城镇化全过程,着力保护好湘阴县历史文化遗产、湖湘地区城镇特色和传统风貌,打响“左宗棠文化”这一特色文化品牌,保护、传承和复兴“岳州窑”文化遗产,提升城市人文魅力,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保护、创新性发展。逐步复兴湘阴的公共文化空间,挖掘本地特色文化,与城镇公共空间融合彰显历史记忆、文化内涵,实现文化遗产的空间活化,建设有地域风貌和民族特点的特色山城水城。
专栏15:历史文化保护专栏 |
保护与复兴文化空间。深入了解并充分调查全县地域文化资源,编制科学可行的区域文化资源保护规划,明确开发重点。严格管控湘阴古城传统街区的路网格局、空间肌理、建筑风貌,控制好古城的山水格局、空间面貌、景观廊道、建筑高度,重点打造岳州窑遗址公园、湘阴文庙、湘阴县博物馆等文化空间保护与周边区域复兴项目。建设三井头历史文化街区,打造古朴厚重、文化彰显、商市繁盛、具有独特地方风格的街市空间。打响“左宗棠文化”这一特色文化品牌,关注城市非物质文化与城市空间的结合。以赛龙舟、南湖洲诗词赛、品味湖鲜等特色活动为触媒,深入挖掘非遗资源和非遗文化内涵。 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开发保护好中心城区的文庙、岳州窑、郭嵩焘故居、左文襄公祠等文物古迹,保护2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各级不可移动文物共106处,包括古遗址32处、古建筑15处、古墓葬9处、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文物46处。弘扬民俗文化,以南泉寺、法华寺、华光道观、黄陵庙为代表的宗教文化、龙舟文化、渔猎文化等非物质文化,规划打造一批规模较大、功能多样、反映本地文化特色的文化博物馆,使之成为湖湘地区民俗文化的资料中心、研究中心和发展基地,为湖湘地区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积极联系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筹建“长江中下游陶瓷研究基地(岳州窑研究中心)项目”,结合岳州窑古遗址、湘阴县博物馆、岳州窑遗址博物馆、岳阳青瓷展馆打造湘江瓷窑文化博览园,同时编制《岳州窑遗址保护规划》,将岳州窑文化复兴作为湘阴文化一号工程。规划建设左宗棠文化旅游区,规划占地面积1722.71亩,其中左宗棠文化园二期用地169亩;岳州窑青瓷艺术小镇规划总面积850亩;改建后的湘阴文庙规划总面积25.56亩,通过文旅空间建设复兴 “左公故里”湘阴的左宗棠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积极配合举办以“欢乐潇湘·幸福岳阳·美好湘阴”为主题的花鼓戏展演、民俗文化旅游节、左宗棠文化艺术节、原生态龙舟节等民俗活动,引导当地居民珍视传统民俗文化,营造全社会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 挖潜本地特色文化。进一步保护、利用、开发和弘扬湘阴优秀岳州窑文化、左宗棠文化以及具有湘阴特色的皮影戏、划龙舟等特色民间民俗文化,宣传樟树港辣椒、鹤龙湖螃蟹、三塘藠头、南湖泡菜、洞庭湖腊肉腊鱼等湘阴特色产品,发挥文化软实力,挖掘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医疗和传统民俗9类湘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重点培育岳州窑烧制技艺、年猪宴、湘阴文化节等特色民族民俗文化优势品牌。 文化场馆建设。建设湘阴文化建设博物馆、特色展览馆等文化场馆,把湖湘特色、中西文化交融的特点体现出来,真正把湘阴建设成为一个有文化底蕴、有湖湘特色、有开放魅力的特色县城。 |
(二)彰显城市特色风貌
湘阴依托其“秀美的山水环境”、“丰富的文化遗存”和“鲜明的地域特色”,通过强化城市形象引导,营造各具特色的城市开放空间,倡导地域建筑风格特色,依托背靠洞庭湖的天然优势,逐步打造一个山水优美,环境宜人的田园城市的城市形象。
专栏16:城市风貌专栏 |
强化城市形象引导。持续推进湖湘沿岸景观建设,改善南洞庭湖、湘江水体质量,推进生态空间的保护与修复;重点加强南部沿江、沿路的城镇空间布局,使之成为湘阴与湘江新区对接的主体功能空间,实现与望城区的空间呼应、联动发展;对洞庭湖周边以及湘江两岸建筑的高度、体量、色彩、材料、整体造型、屋顶形式等多方面通过城市设计导则进行管理和引导,形成质朴无华、具有湘阴文化特色和现代都市品质的城市景观面。加快环洞庭湖区域生态防护林建设和湘江两岸景观设计,形成相应的景观体系。以湘江沿岸的滨江大道、城市中心的江东中路以及芙蓉北路为核心,强化沿线建筑天际轮廓与景观界面的设计,形成湘江、东湖滨水景观轴和芙蓉北路交通景观轴,两纵一横的城市景观轴线体系,充分展示湘阴的城市形象。 营造城市开放空间。提升滨水空间品质,通过空间组织,与周围环境形成对景关系,使建筑和周围环境形成互相对话机制,把握和选择不同的地域文化主题,通过建筑小品等构筑物,赋予滨水空间诗意及人文灵气。建设绿化公共空间,按照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点线面结合的城市公园廊道体系。以社区为单位建设社区绿化广场,保留并提升现有左宗棠文化广场、广兴广场、郭嵩焘广场,建设一批与文化空间、滨水空间相结合的公共广场。以绿化为主,组织各具特色的观景点和景观点,将自然景观、古城、历史街区、文物古迹、标志性建筑物、城市标志、雕塑、小品、游步道融贯于景观轴和景观节点之中,创造全新的、多方位、多层次的城市文化景观绿道,展现湘阴县的地域文化和个性特征。 地域建筑风格特色。对城市建筑高度进行严格的分区管理,营造湘江两岸起伏连绵的建筑天际线。湘阴县城中建筑应以质朴、精巧为取向,以中低层建筑为主,以中高层建筑为辅。湘阴古城、沿山坡爬坡建筑应以低层为主,在湘江两岸的适当位置可建少量的高层建筑作为点缀,营造城市天际线,不宜建设超大体量建筑。而在湘阴工业园等区域可建大体量建筑。湘阴城市建筑在特色文化背景下,建筑色彩宜应以砖红色、黄色作为主色调,同时以青色、灰色协调呼应。 |
第七节 生态优先,打造绿色城市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深入落实“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深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进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和建设运营模式,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显著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一)打造城市生态空间
严格落实岳阳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总体管控要求,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作为硬约束落实到环境管控单元。推动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打造环城公园、社区公园、街头游园、口袋公园。推进城市绿道建设,串联城市公园绿地、文体中心等公共空间,服务休闲游憩健身,形成具有综合功能的城市生态廊道。
(二)推行绿色生产生活
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改善公共交通换乘便利化条件,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机制,倡导节能生活、生活垃圾回收等绿色生活方式。鼓励支持绿色消费,推广节能环保型汽车、节能省地型住宅。实施节能装修和节能的家庭照明方式。推进车站、码头节能节水改造,开展创建低碳机关、社区、学校、医院、饭店、家庭等活动。
(三)推动生态修复,打造特色生态景观
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构建分布合理、类型丰富、完整连贯的城乡绿地系统。推荐“无废城市”建设,加强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防治。修补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填补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推进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持续改善城市空气质量,降低碳排放强度。实施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整治行动,推进湘江、洞庭湖、资水联防联治和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专项整治,加快黑臭水体整治。严格污染地块准入管理,稳步推进土壤管控与修复。
专栏17 生态文明建设专栏 |
加快生态水网建设。推进实施湘资两水区域水网、洋沙湖—东湖等河湖连通工程。通过实施河湖水系连通,撇洪河、内湖清淤整治和堤防加固及连通渠系建设等工程措施,改善水生态环境,恢复及保障河湖健康。结合流域治理和河湖连通工程建设,实施哑河、内湖、沟渠整治,打造绿色生态廊道,促进河湖水网生态修复。逐步实施沟渠塘坝清淤增蓄专项行动,到2025年,沟渠、塘坝清淤疏浚、综合整治率在80%以上,基本实现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推动绿色出行。统筹规划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合理划分路权,改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鼓励、方便市民绿色出行。加快推进湘阴县建设国家绿色能源交通工具推广应用城市。力争到2025年县城完成步行和自行车道体系建设改造,湘阴县城建成完善的公共自行车系统。 补齐城镇污水收集管网短板。新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必须合理规划建设服务片区污水收集管网,确保污水收集能力。要加快城中村、老旧城区、城乡结合部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加快消除收集管网空白区。结合老旧小区和市政道路改造,推动支线管网和出户管的连接建设,补上“毛细血管”,实施混错接、漏接、老旧破损管网更新修复,提升污水收集效能。积极推进建制镇污水收集管网建设。 加快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污泥处理处置设施要纳入湘阴县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县城和建制镇统筹考虑集中处置。限制未经脱水处理达标的污泥在垃圾填埋场填埋;推广将生活污泥焚烧灰渣作为建材原料加以利用。 健全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加快补齐县级医疗废物收集转运短板。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要配备数量充足的收集、转运周转设施和具备相关资质的车辆。收集转运能力应当向农村地区延伸。加快补齐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缺口。鼓励湘阴县建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湘阴县建设以焚烧、高温蒸煮等为主的处置设施。鼓励跨县(市)建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实现设施共享。 合理进行建筑垃圾处置。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谁产生谁承担处置责任”的原则,合理规划建筑垃圾收运点及其消纳场所(包括建筑垃圾专用消纳场所和临时消纳场所),加强对在建工地管理和物业小区装修垃圾的规范化治理,加大对建筑垃圾乱倒和违规处置等行为的查处力度,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协调各单位联合执法。通过在重点部位加装监控设备,利用数字城管平台对违规处置建筑垃圾的行为加大监管和查处力度,有效遏制乱倒建筑垃圾现象的发生,推进城市修补。 |
第八节 推进城市高水平治理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管,注重科学化、精细化、智慧化建设管理,完善城市治理结构,提高城市运营和资源配置效率,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一)构建现代城市治理体系
完善城市治理结构。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尊重城市客观实际与社会发展规律,加强城市社会发展预判,加强城市管理系统设计。发挥信息技术支持作用助推城市治理,推动城市治理工作精细化,提高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
构建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畅通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渠道和运作机制,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培育发展基层生活服务类、慈善互助类、专业调处类社会组织,健全社会组织参与机制。发挥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引导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参与社区共治。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二)提升城市规划空间治理水平
促进规划协同。结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空间开发基础与现状,兼顾对外沟通联系与对内集聚整合、优化空间结构和功能配置,构建“一心两极一带、两横两纵三区”的空间布局。加快推动规划统筹,完成湘江新区新片区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形成“一张图”管控体系。
强化规划管控。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统筹划定“三区三线”,制定相应管控规划。推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统筹衔接,完善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促进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推动实施低效用地在开发。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开性、强制性和落地性。充分发挥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对规划管控的支撑作用。
(三)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加强城市社区治理。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以社区为城市治理载体,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建立以社区居委会主导,群众主体、物业企业、群团组织、社会组织、驻地企业单位参与的基层社区治理共同体。实行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深入实施“三个清单”“社区万能章专项治理”行动,为社区减负增效。提高社区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完善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以信息化推动社区治理服务创新。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不断提升群众办事便利度,实现“一门式”公共服务覆盖全部社区。
完善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深入开展诉源治理工作,推动诉源治理工作站建设,建立覆盖每个社区的纠纷预防化解常态化联络机制,将民事、行政案件万人起诉率稳步下降至合理区间。搭建网络问政等平台,利用“省长信箱”“市长信箱”“12345热线”等平台架起群众“连心桥”。
提升城市综合管理能力。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提体系,确保民生“关键小事'落到实处。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提升全省社区网格化管理覆盖率,开展网格化服务管理标准化建设。探索“网格化+智慧化”创新,推动城市基层治理精准高效。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加快推进跨部门跨领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调,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进“互联网+警务"工作,构建跨部门跨层级的政府综合应急指挥智能化联动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继续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惩戒联动机制。完善社会德治体系,推动建立居民“道德档案”。
(四)加大配套改革力度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全面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实行永久保护,通过出台湘阴县耕地保护奖励文件和处罚文件引导基层政府自觉保护耕地,按照实际情况对乡镇、行政村及个人进行奖励和处罚;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依法引导农民规范进行土地流转,加大对土地流转的扶持力度,有序引导土地经营权流转,推进土地集中连片开发,实现规模化经营。
健全农村村民建房管理机制。建立规范的建房规划审批机制。制定并出台《湘阴县规范农村村民建房实施方案》,建立完善农村建房报建管理程序,有效杜绝未批先建、“一户多宅”和非法流转土地等行为。全面引导集中建房,严格控制分散建房。每个乡镇建成或启动建设1个以上集中建房点,每个集中建房点至少有30户以上;每一轮的市级试点乡镇集中建房点累计2个以上;全县力争规划启动50户以上的建房点3个。原则上停止5栋连片以下的村民分散建房审批。特殊情况单栋建房的,须经乡镇规划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并由乡镇规划委员会主要负责人签字批准。大力推广按图建房,散建房户的按图建房工作由乡人民政府负责,县住建局给予指导,集中建房点的规划设计由县自然资源局负责。
开展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和投融资机制改革,创新金融服务,放开市场准入,逐步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围绕财政支持政策做好项目谋划布局与储备,实现项目、政策、资金的精准对接,争取更多的财政预算投入城乡建设。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城乡设施投资运营。理顺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放宽准入条件,完善监管,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办法,健全民间资本进入退出机制;鼓励公共基金、保险资金等参与项目自身具有稳定收益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运营;开放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体系。
构建全域美丽的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全面建立和推行美丽乡村、美丽城镇、美丽城市建设标准。全面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完善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等生态补偿机制,健全排污权、用能权等交易制度,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
专栏18:城市治理专栏 |
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编““审”分离机制,规划编制实行编制单位终身负责制;规划审查应充分发挥规划委员会的作用,实行参编单位专家回避制度,推动开展第三方独立技术审查。下级国土空间规划不得突破上级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不得违背上级国土空间规划的刚性管控要求;规划修改必须严格落实法定程序要求,深入调查研究,征求利害关系人意见,组织专家论证,实行集体决策。严格规划许可管理,未取得规划许可,不得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开展规划核实;实行规划全周期管理,加快建立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形成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作为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实施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强化规划实施监督的依据和支撑。建立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和实施监督全程留痕制度,加强规划实施监测评估预警,按照“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要求开展城市体检评估并提出规划管理改进意见,将国土空间规划执行情况纳入自然资源执法督察内容,加强日常巡查和台账检查,做好批后监管。 城市管理智能化。推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系统工程技术在城市运营管理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建立城市统一的空间地理和时空信息平台及建(构)筑物数据库,加强信息技术在市场监管、城市规划、国土资源、环境卫生、城市管网、园林绿化、生态保护等市政基础设施管理,促进社会管理精细化,提高城市科学管理水平;大力推进智慧水务、智慧市场监管、智慧交通、智慧城管等建设,基本形成城市管理各领域的智慧化管理体系,统筹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空间地理信息等资源,对湘阴县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应用创新、产业发展等即时需求实现智能响应,提升城市规划和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推动政府行政效能和城市管理水平的大幅提高。 健全依法执政体系。健全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体系,推进行政审批规范化建设,推进政务中心建设,推行并联审批、网上审批和服务质量公开承诺等做法,加强行政审批项目动态绩效管理,依法清理行政审批事项,提高行政效能和公共管理服务质量,推广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要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创新政务公开方式,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 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加快推进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密切联系群众,建立完善联系群众制度,为居民群众深度参与社区治理提供政治保证和政策支持,为基层群众性自治活动的开展提供物质保障和能力指导;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强化群众主动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以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大数据应用为引领,以基层基础建设为支撑,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加大社区资源的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基层设施建设,实现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全覆盖,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
第五章 规划保障措施
确保实现规划确定的目标,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组织协调,注重项目支持,强化公众参与,强化政策协同,健全保障机制,形成全社会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一节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上下联动的新型城镇化组织体系,为各级各部门决策部署有效落实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坚持党管档案,实施依法治档,全面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党的各级组织的领导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专业化能力和水平,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以推进党支部“五化”提质工程为抓手,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加大基层基础保障力度,减轻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负担,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第二节 加强组织协调
在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领导小组的带领下加强组织和政策统筹协调,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完善新型城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强对新型城镇化重大事项的会商沟通,保障落实各项计划,按计划分年度实施,分部门负责,明确责任分工,纳入绩效考核。制定具体工作计划,提出推进工作的主要思路、实施方案、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细化工作,抓好落实。同时,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训,使各级干部在更新理念、拓宽视野、经营操作等方面有新的提高,助推湘阴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将新型城镇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设、发改、财政、自然资源、交通、经信、公安、环保、民政、人社等多个职能部门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工作创造高效、优质服务。
第三节 注重项目支持
突出重大项目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支撑作用,展开大批重点项目储备和开发。高度重视项目前期工作,切实加强重大项目前期研究和指导服务,制订工作方案,确保工作计划安排紧凑、合理,创造条件促进规划项目的落地实施。严格按照项目审批要求和计划目标,组织县发改委指导前期项目,积极做好前期工作,建立专家咨询库,对项目业主单位提供的项目前期成果进行咨询论证。精抓项目调度,逐个落实项目工作的具体承担单位和责任部门,细化工作任务,明确时间节点,落实工作责任,并纳入年度固定资产投资和重大项目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调动负责部门和项目企业积极性,促进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和投产见效。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资金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追踪专项检查项目进程、项目资金,规范项目实施行为,确保项目建设高质量完成。
第四节 强化公众参与
为提高决策透明度和公共参与度,健全专家咨询、社会听证和公示制度,创新公民参与民主决策,规范村务监督委员会选举制度,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建立健全决策监督与决策失误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完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论证制度,采取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专家论证机制,广泛征求社会意见,评估项目风险,确保项目审批科学、严谨。确定合理的组织机制,鼓励市民广泛参与到城乡建设管理中来,通过走访、公示、调查、宣传等多种方式拓展公众参与的渠道,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城镇化发展的积极性;广泛听取并合理采纳公众对城镇化发展提出的意见建议和规划思路,发挥群众智慧对城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使新型城镇建设成为集中民智、广纳民意、群众认可、促进落实的过程,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在广大人民和社会群体中的认可度。
第五节 强化政策统筹
研究制定配套的人口、土地、就业、社保、产业、资金、住房、生态环境等方面政策举措,强化部门协调配合,建立健全改革容错机制,激励各地更好落实推进相关工作,形成相互衔接、务实管用的新型城镇化政策工具箱。朝着“奋进全省十强县、建设省会卫星城”目标阔步前行。
第六节 健全监测评估
突出考核“指挥棒”作用,建立健全新型城镇化工作考核评价体系。规范统计口径、标准和制度方法,适时对城镇人口、土地利用等开展专项研究分析,定期发布城镇化发展报告,科学分析评价城镇化发展水平和推进质量,进行科学评估。同时将新型城镇化推进工作纳入全县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畴,考核结果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等的重要依据,考核结果定期向社会公示。定期召开推进新型城镇化规划实施和完成情况的例会,研究解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确保本规划能够顺利实施。
附图1 湘阴县城镇化空间布局图(2021-2025年)
附图2 湘阴县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图(2021-2025年)
附图3 湘阴县产业空间布局图(2021-2025年)
附图4 湘阴县公共设施布局图(2021-2025年)
附图5 湘阴县重要市政设施布局图(2021-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