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飞虱”防治技术
稻飞虱(包括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等)属刺吸式害虫,具有迁飞性、隐避性、爆发性和毁灭性等特点,近年来一直呈高发态势,是水稻防控的重点害虫。该害虫危害水稻的同时,还能够传播病毒,随气流远距离传播,为水稻菌核病、南方黑条矮缩病等多种细菌性病害提供发生环境。稻飞虱成虫、若虫均可危害水稻,一般都集中在稻丛或穗基部,刺吸稻株的汁液;水稻孕穗、抽穗期受害,不能抽穗或影响稻谷的饱满度,造成减产;同时,稻飞虱还能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加重纹枯病的发生,并分泌有毒物质,引起稻株中毒萎缩,稻茎下部变成黑褐色,谷粒成为褐色瘪壳,以致倒伏、枯死,危害严重的造成30%-70%减产,甚至绝收。
一、发生条件
在台风频繁、降雨量充沛的年份,有利于稻飞虱迁入;气温在20—30℃、相对湿度80%以上时有利于稻飞虱产卵繁殖。当遇到气候条件 “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时,更有利于稻飞虱的大发生。高温干旱可抑制它的生长发育。
二、发生特点
稻飞虱的成虫、若虫均为害水稻,主要集中在稻丛基部吸汁为害。在水稻分蘖期影响水稻正常生长,在抽穗期造成谷粒千粒重减轻,秕谷粒增加,严重的会造成冒穿、倒伏,甚至绝收。
三、防治难的原因
一是施药不到位:飞虱属典型的中下部害虫,目前几乎所有杀飞虱药剂在后期施药均需直接打水稻中下部才有效(触杀性药剂直接喷到虫体上才有效,薰蒸型药剂应尽量喷基部才有效,内吸性药剂其内吸传导方向一般是从基部通过木质部往上传导,无法从上部往下传导),而晚稻后期株高叶茂密度大,后期药剂直接喷到中下部的效果差,药效难保证。
二是单双季混栽以及稻田边杂草茂盛,使各期迁入的虫源有丰富食料条件和良好的产卵繁殖及迁飞场所。
三是多施或偏施氮肥,种植高产耐肥品种,使得田间生长茂密,稻株嫩绿,部分田块长期灌深水为稻飞虱生长发育提供了有利的田间小气候。
四是用药不当。近年来,有的农户为了防治水稻其他害虫,大量施药,用药品种杂乱,对天敌杀伤力大,消弱了天敌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有的农户长期单一用药,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导致防效差。
三、综合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
(1)合理安排作物布局,重抓田间管理,消灭越冬虫源,并适当提早栽插,避开稻飞虱为害代的高峰期,水稻收获后及时翻耕。
(2)合理施肥,多施磷、钾肥和有机肥,控施氮肥,使水稻早生快发,加快分蘖,增加植株硬度以避开稻飞虱的趋嫩性而减轻其为害。
(3)选用抗(耐)虫品种,合理密植,规范化栽培。
(4)科学管水,宜浅水间歇勤灌,适时晒田,后期干湿壮籽,促使水稻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逆性。
2、生物防治
保护利用天敌,减少不必要用药量和施药次数,选用对天敌毒害轻的农药和采用对天敌杀伤力较小施药方法,以保护好蜘蛛、黑肩绿盲蝽等天敌生长,提高天敌控虱能力。
3、物理防治
使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稻飞虱可大大降低飞虱发生量,减少用药次数,防治稻飞虱效果良好。
4、化学防治
根据水稻品种类型和稻飞虱发生情况,采用“压前控后”、“治虱防矮”或狠治主害一代的策略。
(1)防治指标。水稻分蘖期1000—1500头/百丛,孕穗期500—1000头/百丛,抽穗期至灌浆期1000头/百丛,乳熟期1500头/百丛。
(2)药剂选用。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在若虫卵孵盛期至3龄若虫以前施药,防治宜早不宜迟。药剂可选用噻嗪酮(扑虱灵)、噻虫嗪(阿克泰)、吡蚜酮、毒死蜱+吡虫啉、烯啶虫胺、 敌敌畏等。在选用药剂时,要做到对症用药、科学混配、轮换用药,杜绝使用对稻飞虱有刺激增殖作用的高、剧毒农药和对稻飞虱的天敌蜘蛛杀伤力大的菊酯类农药。
(3)施药技术。施药要用足水量(每亩兑水60—70公斤),对准稻株中下部粗点喷施,田间保持3—5㎝水层5天左右;一般宜在下午4时以后或早上雾水干后10点以前施药,可以提高防效。对于无水田块,当气温在28℃以上时可用敌敌畏 + 异丙威 等拌毒土熏蒸杀虫,宜选择中午高温时段用药,可以提高防效。
(4)提倡统一用药。利用植保部门病虫防治信息,使用先进的植保器械,以村组为单位开展统防统治,可以减少飞虱在田块间迁飞巡回危害,减少用药次数,提高总体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