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计划
今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与大力支持下,我局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上级农业农村工作会议有关精神,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农业农村各项工作,有效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平稳发展。现将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2020年农业农村重点工作情况
1、努力稳定大面生产。因新冠疫情、洪涝灾害及寒露风等原因,今年大面生产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共126.2万亩,较上年增加11.9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增加8.99万亩;稻谷预计总产30.78万吨,较上年减少14.62万吨,下降32%。蔬菜播种总面积23.4万亩,总产量47.3万吨,其中设施蔬菜1.02万亩,总产量0.78万吨;优质水果面积2.3万亩,总产4.6万吨;茶园总面积5.9万亩,总产量2350吨;中药材面积4000亩。存栏生猪28万头, 存栏能繁母猪1.6万头,出栏35万头,与上年持平;家禽存笼360多万羽,出笼240多万羽,水产养殖总产量19万吨。面对多重自然灾害,我们多措并举,力争稳定大面生产。一是尽力挽回种粮损失。粮食生产方面,我局在寒露风发生初期就下发了技术指导方案,集中采购谷粒饱等叶面肥5万包下发,促进晚稻安全齐穗。同时,会同承保公司积极查勘定损,争取农业大灾、巨灾保险。后段,我局将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努力将种粮农民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二是努力恢复生猪产能。采取恢复生产一批、引进发展一批、支持培育一批,全面落实鼓励政策,力争生猪产能稳步恢复,确保市场供应。三是大力发展秋冬生产。制定了秋冬生产工作方案,大力发展以秋冬稻田蔬菜、设施蔬菜秋冬旱粮、优质高产油菜为主的秋冬农业生产,力争全年损失秋冬补,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全力推进结构调整。及早谋划明年,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聚焦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打造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努力实现农业产业质的飞跃。
2、持续优化农业结构。今年来,全县围绕10大农产品,力推“一镇一特”“一村一品”产业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从十大农产品的发展状况来看,高档香米:共发展高档优质稻面积30.8万亩(主要品种:黄华占、湘晚籼12号、泰优390、玉晶91、玉针香等),订单26.2万亩,推广面积扩大、推广模式进一步成熟。特种水产:养殖面积4.7万亩,新发展鲈鱼、鳜鱼、全雄黄颡、中科五号鲫鱼专业养殖户150多户,鲈鱼等特种水产育苗技术得以突破。鑫源农业采取统一提供种苗、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提供饲料药物、统一垫付养殖成本、统一回收产品的方式在全县发展鲈鱼养殖户70余户。高端畜产品:弘康生态农业“福多多沉香猪肉”品牌在全省进一步做响,扩产项目土地调规等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预计明年年初可开工建设;长沙泰昆农牧有限公司,在洋沙湖镇岳府村,流转土地160余亩,投资八千余万元,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存栏4800头的能繁母猪场。全县蔬菜种植面积23.4万亩,樟树港辣椒:品牌效应得到进一步提升,作为唯一县级农产品代表在中部农博会上做了推介,已基本形成中国鲜椒第一品牌。同时产出效益稳定,今年,普通农户销售均价在30元左右,产值不低于4万元/亩,阳雀湖示范种植基地产值达10万/亩元,土豆、黄瓜规模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土豆面积发展近2000亩。湘阴特色蔬菜:杨林寨食用菌发展迅速,发展大棚620个,并与广州钱大妈、美菜网、兴盛优选合作,打通了通畅的销售渠道,产品远销珠三角和江浙地区,目前日销售量达5万斤左右。洞庭鲜辣椒等特色蔬菜进一步发展。水生蔬菜:发展以莲藕、茭白、菱角等为主的水生蔬菜1.26万亩,主要分布在鹤龙湖、岭北、湘滨、新泉等乡镇,培育一批百亩园、千亩村,荷花盛开之际,多个千亩连片莲藕已成为湘阴农村的又一道靓丽风景。蟹虾养殖:稻田综合种养面积稳定在10万亩。因多种因素影响,整体效益不佳,以稻虾为例,前期养虾受疫情影响,部份稻虾田种苗积压,加之缺乏有效田间管理,小龙虾规格偏小,同时库虾价格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均价仅为3-5元/斤;后段虽随着疫情的有效控制,加上有效田间管理,效益有所回升,4-6钱的小龙虾均价约12元/斤,6钱以上的均价26元/斤,但套种的中稻普遍减产,套种一季晚稻的养殖户收入更低。综合测算,稻虾亩产值约3500元/亩,老池养殖亩平利润都在1000元以下,新池利润更少。湘阴藠头:受天气影响,今年藠头播种时间推迟 目前仍有部分农户还在播种。但从六月份采收情况来看,全县藠头产量均在5000市斤以上,海日托底收购价1.5元/市斤,农户效益可观,种植积极性普遍提高,全县新增种植面积7000以上。海日食品积极开发面对国内市场的新产品,即将上市的一款辣味藠头,订货市场看好。南湖干菜:通过龙头企业和大户的带动,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品牌效应进一步凸显,跟往年比较,各类产品销售价格提高了10%-20%,同时蔬菜种植面积进一步增加,春季蔬菜50亩以上的规模种植达到了2500左右。同时,镇政府组织企业大户牵头正在向省农业厅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但受天气影响,今年冬季蔬菜种植规模将有所下降。
全年重点培育了长康、义丰祥、海日、农盛好佳等1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培育了金惠农业、志坤米业、众邦农机专业合作社、农盛好佳蔬菜种植合作社、众源生态农业等50家农业示范合作社;重点扶持了渔制品加工企业横岭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3、全力攻坚项目建设。我局把争资引项和项目建设作为全局中心工作来抓,在农业基础建设、农村环境整治、种养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培育、污染耕地治理及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全线发力,积极向省、市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争取支持。争取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水产品产地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化肥农药农业废弃物污染整治、地标产品提纯复壮、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基层农技推广、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救灾专项、标杆龙头企业打造、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美丽乡村系列创建等一批项目。全年到位资金2.5亿元以上。同时,我局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全面完成2019-2020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扫尾工程,2020-2021年度已开工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全面完成。其它项目按进度推进顺利。
4、扎实改善人居环境。结合美丽乡村创建,扎实推进我局牵头负责的厕所革命、垃圾分类及农业废弃物治理等重点工作,目前已顺利通过市农村人居环境指挥部验收。一是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提标。克服标准提升和阴雨天气等影响,采取每天通报进度、专人分乡督导、日常巡查检查等方式,全力推进厕所革命工作。今年新增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18914个,在全县重点打造了30个示范亮点,圆满完成省市重点民生实事要求的无害化厕所改造18000个的工作任务,并已全面完成2018年以来“三格池”排查整改。近三年共完成改厕52792户,改厕合格率达100%,取得了良好效果。二是推进农村垃圾治理提效。制定了《湘阴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指导意见》,明确工作目标、分类要求、处置方式和保障措施,指导“一镇八村”有序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工作。三是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质。建立了农业生产废弃物收集收集处理体系,形成了村组收集、乡镇集中、县级处置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方式。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推进顺利。完成了39个畜禽规模养殖场进行粪污处理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县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稳定运行。
5、稳步推进安全利用。今年我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开展顺利,各项措施全面落实落地,目前按省厅要求已采集安全利用区农作物样本113个,已送第三方机构检测并测算安全利用率。一是治理措施全面落实。除我县第一批认定的严格管控类耕地718.26亩已全部停止水稻种植外,上级第二批认定我县新增430.97亩严格管控类耕地,采取了统一收购、分仓储存、全面检测、分类处置等措施,目前已完成收购和分仓储存。试点乡镇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5万亩已全面完成。在全县扩面推广以全生育期淹水为主的稻渔综合种养2万亩、大面推进的淹水法管理8万亩、施用叶面阻控剂5万亩已全面落实了治理措施。集中推进区15个农业经营主体实施的1.2万亩示范面积正在组织抽样、检测和分析。二是抽样检测全面覆盖。早稻已抽样检测2700多个点位并完成检测,中稻一季稻已采集稻谷和土壤样本各791个,正在送检中,采集流域灌溉水样81个并完成检测。组织54名技术干部,对晚稻稻谷和土壤样本进行采样检测。三是绿色生产全面推行。加快推进了农业绿色化生产,完成水稻等作物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81万亩,覆盖率达97%,推广秸秆还田53万亩,推广商品有机肥6700吨,施用面积1.3万亩,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面积达58万亩,推广农作物绿色防控面积30万亩,化学农药使用总量减少4.1%以上。四是监管体系全面建成。组织基层质量安全培训1300多人次,各乡镇均配备了粮食重金属检测设备和相关农残速检仪。农产品“身份证”、“合格证”及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已初步建成。完成了县综合检测中心建设,省厅组织专家进行了现场“双认证”验收,验收工作已基本通过。全县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全面建成,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打下了坚实基础。
6、持续深化农村改革。今年涉及农业农村改革任务重、难度大,我们通过统筹谋划,精准施策,各项改革工作顺利开展。一是稳步推进执法改革。按照积极稳妥推进,工作有效衔接的原则,在推进改革的同时,确保执法工作有序开展,目前已完成三定方案制定和机构挂牌,基本完成人员转隶工作,下步将完成班子搭建、集中办公、制度建设工作。二是有序推进宅基地改革。在完成职能移交、机构组建、流程制定及业务培训的基础上,加大日常巡查力度,督促乡镇履行主体责任,确保遏制农村违规建房,目前工作开展顺利。三是持续推进基础改革。土地流转方面,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40.42万亩, 占承包耕地的62.27%。产权制度改革方面,目前已经全面完成了第一阶段清产核资工作和第二阶段成员身份确认工作,第三阶段工作中的全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已经全部完成,后续相关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土地确权颁证方面,全县农村耕地“二调”面积64.71万亩,本次确权实测承包地面积71.99万亩,占“二调”面积的111.25%。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完颁发证书13.33万本,颁发率达99.55%。档案整理归档12.4万户,归档率99.84%。
7、不断优化服务水平。今年来,我局狠抓干部队伍建设,为全县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保障。一是狠抓绩效优服务。根据县政府统一部署,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制定了《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工作方案》,打破吃平均饭的惯例,激发干职工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同时,全面梳理机关管理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二是紧扣中心优服务。紧扣全县及全局中心工作,在党的建设、巡视巡察、新冠疫情防控、扫黑除恶、企业帮扶、产业扶贫、驻村帮扶、渔民转产就业及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均取得较好成效。三是发挥专长优服务。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力量,采取现场指导、集中培训、线上答疑、网络教学等多种形式,为全县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生产技术、产业发展、病虫害防治、农产品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受到广泛好评。
二、2021年工作计划
1、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聚焦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大振兴”,充分发挥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决策参谋、牵头抓总、协调落实作用,进一步明确部门责任,凝聚部门力量,形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大合力,有序推进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落实。着力打造一批高质量的乡村振兴典型示范亮点,充分发挥试点的引领作用,形成乡村建设的良好格局,确保乡村振兴实现新跨越。
2、全力稳定粮食生产。把确保粮食安全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决杜绝耕地“非粮化”,着力稳面积、稳政策、稳产粮。以开展早稻集中育秧为抓手,以稳定扩大双季稻生产为目标,力争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在122万亩以上 、总产51.5万吨以上。同时,积极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努力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治理,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增产增收。
3、稳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因地制宜稳妥有序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面聚焦特种水产、特色蔬菜、高档优质稻三大特色产业,稳步有序推进。特种水产:以渔制品加工产业链招商为抓手,以发展“一条鱼”(鲈鱼养殖)为重点,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对改(扩)建鱼塘,购买鱼苗等方面,政府给予补贴,同时,在养殖技术、金融服务、政策性保险等方面,进行大力支持,着力培育一批养殖面积在30亩以上的鲈鱼养殖主体,使鲈鱼产业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新动能,使“鲈鱼”成为湘阴的一张新名片。辐射带动鳜鱼、甲鱼等其他特种水产发展,逐步建成以鲈鱼养殖为主,其他特种水产同步发展的“1+N”新模式。同时,积极推进稻虾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稻虾综合种养技术推广体系,加快标准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推动精准作业、精细管理、精准服务,加大“湘阴小龙虾”品牌建设力度,推动稻虾产业健康稳步发展。特色蔬菜:东部丘陵乡镇一季稻产区主推发展稻菜(三塘藠头、石塘黄土萝卜、樟树港辣椒、黄瓜、马铃薯、杨林寨食用菌、洞庭鲜辣椒),西部湖区乡镇双季稻产区主推发展稻稻菜(南湖干菜)、稻稻油(苔油、菜油)。高档优质稻:主推玉针香、玉晶91、泰优390、粤农丝苗、兆优5431、野香优莉丝等优质稻品种及低镉累积水稻品种。大力推广应用绿色高质高效技术,结合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全面落实淹水法、喷施叶面阻控剂、施用生石灰等治理措施,确保粮食安全。
4、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健全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扎实推进“两品一标”体系、农产品质量体系、全程检验检测体系和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统一主要农产品生产标准,加强农业生产投入品监管,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大力生产和推广使用有机肥,继续推行大面病虫防治,推进水稻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充分发挥城乡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作用,开展全程全链条服务,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5、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发挥农业农村部门牵头作用,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决策部署,继续抓好垃圾分类处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短板,不断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加强宣传,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转变生活习惯,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形成党委、政府、农村群众共同参与人居环境提升的良好氛围。
6、持续深化农村改革。一是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管理,盘活资产,开发资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进一步释放农村改革动能和红利,让集体和农民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益。二是充分运用土地确权成果,全力发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后的实效,推进土地流转率的提高,让农民从土地确权中获得更多红利。三是积极开展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创建工作,对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实行监测考核和动态管理。开展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行动,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融合发展。继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