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省网转载

生态强省奏凯歌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9-08-29 00:00

  森林覆盖率59.82%,位居全国第六,14个市州城市有9个“国家森林城市”;湘江干流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全省地表水水质总体为优;湿地保护率达75.73%,位居全国前列……

  从消灭宜林荒山、发动全民造绿,到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持续推进湘江保护与治理、展开生态强省建设,新中国成立70年来,湖南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绿色发展成果丰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21.18万平方公里的湖湘大地,一幅生态美好、人民幸福的动人画卷徐徐铺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森林覆盖率将近60%,位居全国第六;湘江干流断面水质100%达标,全省地表水水质总体为优;湿地保护率达75.73%,位居全国前列,三湘四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态获得感不断增强——

  生态强省奏凯歌

  水质

  2018年,全省345个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较好的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达到94.5%,同比上升0.9%

  森林覆盖率

  1954年-1958年为30.38%,2018年增至59.82%,位居全国第六

  活立木总蓄积量:1954年-1958年为2.82亿立方米,2018年增至5.72亿立方米

  14个市州城市有9个“国家森林城市”;湖南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总数63个,居全国第一

  洞庭湖

  总磷浓度由2015年的0.112毫克/升下降到2018年的0.069毫克/升,其他因子达到Ⅲ类标准

  空气质量

  2018年,全省优良天数比例为85.4%,比全国平均优良率高6.1个百分点,同比上升3.8%;张家界市、郴州市、益阳市、吉首市、娄底市的城市空气环境质量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实现我省空气质量达标城市零的突破

  制图/杨诚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曹娴

  森林覆盖率59.82%,位居全国第六,14个市州城市有9个“国家森林城市”;湘江干流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全省地表水水质总体为优;湿地保护率达75.73%,位居全国前列……

  从消灭宜林荒山、发动全民造绿,到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持续推进湘江保护与治理、展开生态强省建设,新中国成立70年来,湖南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绿色发展成果丰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21.18万平方公里的湖湘大地,一幅生态美好、人民幸福的动人画卷徐徐铺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生态保护,孜孜以求

  从消灭宜林荒山、发动全民造绿,到建设“两型社会”“生态强省”、守护好一江碧水

  7月25日,龙山县华塘街道皇仓社区酉水河畔,金色的夕阳辉映在河面上,波光粼粼。近年来,龙山县大力推进河长制,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让每一条河流成为一道风景,让每一条河流造福一方百姓。曾祥辉 摄

  2018年7月26日,衡阳市南岳区南岳镇延寿村,退耕还林后的村庄被植被覆盖,绿树成荫。湖南日报记者 唐俊 摄

  今年2月,中国因在地球“变绿”行动中担当主导力量而被全球网民点赞,其中,“绿色湖南”功不可没。

  来自省林业局的统计数据,湖南的森林覆盖率在1954年至1958年间为30.38%,2018年增至59.82%,位居全国第六。

  这件令人惊叹的“绿衣裳”,靠的是一代代湖湘儿女“一针一线”编织,一树一木栽种。

  1983年2月,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和造林绿化运动。自此,每年植树节这天,省委书记、省长都在《湖南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号召三湘儿女以主人翁姿态共建绿色美好家园;同时,身体力行参加植树劳动。

  每年春风送暖时节,湖湘大地遍布挥锄植绿的身影。省林业部门统计,30多年来,全省累计有9.02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44.82亿株。

  “五年消灭宜林荒山,十年绿化湖南”,1989年湖南吹响“绿色号角”。到1993年,全省99个山区县市的宜林荒山全部披上绿装,9个湖区县市的绿化达到国家标准,湖南成为全国第三个“灭荒”省份,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荒山造林绿化先进省”光荣称号。1997年,全省提前1年基本实现全面绿化的目标。

  行走三湘大地,无论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还是国、省、县、乡道,都如在画中,道路两旁,层林尽染,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城市,家门口的公园越来越多;乡村,路边、河边、房前屋后都种上了树。全省14个市州城市有9个“国家森林城市”,省级以上森林公园达到121个。

  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至2018年底,湖南林业监督管理的林地面积、湿地面积、草原面积分别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4%、4.8%、5.5%,三者相加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1.7%,筑牢了湖南永续发展的生态根基。

  进入21世纪,我国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湖南勇担国家使命。2007年底,长株潭两型试验区获批,率先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在当时全社会都争速度、比GDP的大环境下,湖南省委、省政府远见卓识,拿出湖南发展的核心增长极长株潭城市群来探索两型社会改革,殊为不易。”省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易春阳感慨。

  目前,长株潭绿心成为世界最大的城市群绿心,“两型社会”建设由长株潭城市群推向全省,在全国提供了一个省域绿色发展的范本。

  2011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湖南考察时指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你们抓得早,抓得主动,抓出了效果,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希望继续探索,为全国提供借鉴和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殷殷嘱托,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

  2016年11月2日,数百只白琵鹭在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翔集。杨一九 摄

  省委、省政府先后成立高规格的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突出环境问题整改领导小组等组织领导机构,全省15位省级领导分别担任一湖四水及主要支流省级河长。

  2016年11月,湖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把建设生态强省纳入“五个强省”战略目标,建设山清水秀、天朗地净、家园更美好的美丽湖南。

  翻开世界地图,湖南的同一纬度上,多是黄色的无垠沙漠,但湖南如同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目前,我省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石漠化公园总数居全国第一位,全省植物种类约占全国总数的1/6,鸟类约占全国总数的1/3。

  环境治理,久久为功

  “一号重点工程”从湘江向“一湖四水”延伸,污染防治攻坚战一场接一场,只为“天蓝、地绿、水清”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潘碧灵向全世界传递了一个好消息:洞庭湖中的江豚最少时只有72头,现在恢复到了110头。

  江豚被誉为“水中大熊猫”,对生存环境要求高,江豚数量增多,是洞庭湖生态环境改善的最好佐证。

  湘资沅澧,四水奔流,水网密布。记忆中,家门口总有一条小溪小河。然而,不少小溪小河在忽视环境的发展中逐渐变了模样。“60年代淘米洗菜,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身心受害”的打油诗曾广为流传。

  省生态环境厅的资料显示,1995年湘江水质断面达标率降到最低点——50%,湘江流域在2010年之前发生多起重金属污染事件。

  “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江清水。”2013年9月,时任省长杜家毫明确提出,将湘江保护与治理列为省“一号重点工程”。

  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打赢湘江保护与治理攻坚战。据统计,自2013年启动省“一号重点工程”以来,我省先后投入500多亿元,实施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整治项目3578个,关停涉重企业1182家,完成600余个重金属治理项目。

  2018年7月15日,湘江上游潇水河道县五洲段,蓝天白云映衬下,蜿蜒的河流与绿树掩映的村庄构成一幅美丽生态画卷。

  何红福 雷伙生 摄影报道

  湘江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监测显示,湘江干流水质近5年100%达标,干、支流2018年的水质达标率为98.7%。

  两岸的人们见证着这些年的点滴变化。环保志愿者宋伟在湘潭竹埠港拍摄的3张全家福,从2013年到今年,照片中,夫妻二人变成了一家四口,竹埠港排污口已经消失,河流从脏臭变得清澈。

  2017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将“环境治理战役”列为要坚决打好的“三大战役”之一。

  以“一号重点工程”为突破口,湖南的污染防治攻坚战一场接一场,坚持不懈,久久为功。

  自上而下推进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目前洞庭湖总磷浓度一降再降,其他因子均达到三类标准。

  全力以赴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问题整改,黑臭水体、餐饮油烟、畜禽养殖污染等数千件百姓身边的环境问题得以解决。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统筹解决工业污染,控制煤炭消费比重,工地抑尘、秸秆禁烧、黄标车淘汰……“定点”消除“心肺之患”。

  城镇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基本实现县城以上全覆盖,全省126个县市区均已启动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

  对环境的“吐槽”越来越少,在朋友圈“晒”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越来越多。近年来,我省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频次和持续时间大幅度减少。2018年,全省优良天数比例为85.4%,高出全国平均优良率6.1个百分点,同比上升3.8%。全省345个地表水考核断面,去年的达标率为94.5%,同比上升0.9%;国考断面的优良率比全国优良率高出19%。

  绿色发展,深入人心

  从制度约束到倒逼转型,从绿色生活到绿色产业,从城市到乡村,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到实处

  2018年5月30日,长沙市东沙社区的环保志愿者们创作“禁止吸烟”主题剪纸作品60余幅,呼吁营造一个健康的公共环境。

  湖南日报记者 徐行 摄

  “8月26日,‘绿色银盆’拒塑提篮买菜打卡第121天,13位志愿者上传照片打卡,共少使用塑料袋62个。”长沙市岳麓区银盆岭社区,张运和老人发在微信朋友圈的每日“工作总结”,常常赢得一众“点赞”。带动社区居民同做“环保达人”,65岁的张爹高兴地说:“注重节约和环保的人越多越好!”

  常德津市毛里湖镇的数万名村民,4年多前就走在“垃圾分类”的潮流前端。村民只要将分类处理后的垃圾上交,便可在“绿色存折”上零存整取、兑换日用品或现金。眼看垃圾少了、沟渠清了、村庄美了,村民从最开始埋怨“正事不搞,搞垃圾”,转变为家家户户主动进行垃圾分类,自觉维护环境卫生。

  三湘大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广泛共识,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2017年7月4日,长沙市咸嘉新村社区打造两型示范社区。 谢望东 摄

  定制度,立规矩。近年来,我省执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率先出台省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实行差别化的生态环境准入政策,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终身追责,建立健全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绿色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新发展理念和正确政绩观。

  2018年9月,我省划定生态红线,“一湖三山四水”为湖南生态红线整体格局,生态红线面积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5,进一步筑牢生态屏障。

  用生态环境硬约束倒逼产业优化布局、转型升级。株洲清水塘老工业区、长沙坪塘老工业基地、湘潭竹埠港重化工区……一大批高污染、高能耗的老工矿相继完成整体“关停并转”。各级党委政府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关停污染企业,对“黑色GDP”和粗放的发展模式“说不”。

  在“阵痛”中做减法,同时在“绿色”中谋发展。大力推广绿色制造、绿色产品,加快实施化肥、农药、粪污减量行动,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环保湘军”崛起。2013年我省环保产业产值过千亿元,到2018年达到2600多亿元,年增幅保持在20%以上。

  低碳出行、一水多用、不追求过度消费、参与环保志愿活动成为新的时尚,人人争当“美丽湖南”的行动者。“绿色卫士”“民间河长”活跃在“一湖四水”,主动担当环境监督员、绿色传播者。

  道阻且长,行则必达。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一个天蓝、地绿、水清、土净的美丽湖南渐行渐近!(记者 曹娴)

  ◎名片

  1.湘江保护与治理“一号重点工程”

  2013年9月,湘江保护与治理作为省“一号重点工程”启动,按照“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恢复大生态、提升大协作”的总体思路,滚动实施3个“三年行动计划”,综合治理湘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江清水。

  6年来,湘江保护与治理连续实施两个“三年行动计划”,“堵源头”“治调并举”两大阶段性任务顺利收官,湘江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今年2月,湘江保护与治理实施第三个“三年行动计划”,按照“巩固和提高”的工作目标,围绕“天更蓝、山更绿、水更净”的美好愿景,进一步综合施策,使湘江干流、全流域水质稳定在三类以上,大部分饮用水源断面达到二类水质标准。

  2.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

  2016-2017年,省政府在洞庭湖区组织开展沟渠塘坝清淤增蓄、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等“五大专项行动”。

  2018年以来,我省启动实施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农业面源、城乡生活污染等十大重点领域和华容河、大通湖等九大重点区域整治。

  通过努力,2015年以来,洞庭湖水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生态环境逐步修复,今年在东洞庭湖湿地越冬的候鸟数量比往年增加近两成。

  从“堵”到“疏”,洞庭湖调蓄面积较1978年增加了779平方公里,防洪排涝效益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显著提升。

  洞庭湖区域现有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三处国际重要湿地,建立了总面积达3076平方公里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是长江流域其他四大淡水湖保护地总面积的两倍。

  3.“两型改革”探索绿色崛起

  2007年12月14日,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在这场国家试验中,湖南敢闯敢试,勇吃“螃蟹”。第一个为两型试验进行地方立法,颁布《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划定独一无二的长株潭生态绿心,禁止和限制开发区面积高达89%,先后制定出台“一规划一条例”进行保护,开全国先河。

  11年多来,湖南开展了八大类制度创新,100多项原创性改革,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50多项“国字号”改革试点花落三湘,两型采购、两型示范创建、两型标准体系、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等一批改革经验上升为全国经验,书写了绿色发展的湖南答卷。

  4.河长制体系全面建立

  2017年,我省提前一年全面建立河长制。

  省委书记、省长分别任第一总河长和总河长,省、市、县、乡、村五级明确河长3.57万余人,搭建了从上至下的河长制湖长制工作体系,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每条河流要有河长”的号令。

  湖南河长制工作成全国典型。在全国首创发布省级总河长令、五级河长开展大巡河、“僵尸船”专项清理整治行动等,都是湖南特色和经验。

  这两年,我省以5个省总河长令为突破,以实施年度重点任务为抓手,推动解决一大批河湖突出问题,河湖面貌明显改善,水更清了,河更畅了,景更美了。

  5.国家级森林公园总数居全国第一

  1981年,我省建立首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至今,我省国家级森林公园总数达到63个,居全国第一。此外,我省已建立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21个。湖南森林旅游方兴未艾,2017年实现森林旅游总收入890亿元。

  ◎见闻

  误入芦苇深处,惊起一滩鸥鹭

  ——下塞湖湿地生态修复见闻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 通讯员 廖文 记者 曹娴

  8月27日,记者跟随沅江市环保协会会长李剑志巡河,乘船来到赤磊洪道漉湖段,远远看到洲滩都披上了绿装,洲上绿草茵茵,芦苇飘摇,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仿佛一片广袤的水上草原。

  船刚靠近洲滩,忽有鱼儿跃出水面,白色的鳞片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刚想拿出手机拍照,鱼儿却已不见影踪。李剑志笑了笑,叮嘱我们小心登岸,更美的还在后头呢。

  踏上湖洲,因湖水退去不久,草上带着泥,洲土有点软,踩上去软绵绵的。李剑志在前面带路,大家穿行在芦苇丛中,向湖洲深处走去。

  “扑棱棱”,一大群白色水鸟被我们这群“不速之客”惊到,从芦苇丛中腾空飞起。此时,视线豁然开朗,眼前的一大片浅水滩清澈见底,河对岸的芦苇挺拔茂密,绿意盎然,水鸟在空中盘旋,一幅自然的湿地生态美景令人沉醉。

  然而,一年多之前,这里的湿地生态岌岌可危。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为发展湖洲经济,沅江市漉湖芦苇场下塞湖湖洲上开始修建矮围,并发包给当地私营企业主开发经营。违法围堤成湖,严重影响了河道行洪、生态安全。

  去年6月3日至15日,短短10多天,我省将下塞湖18692.6米矮围、3座节制闸全面拆除,割掉了浩浩洞庭的一颗“毒瘤”。

  “一年多了,湿地修复的效果很明显。”同行的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沅江市管理局资源保护股副股长王龙介绍,去年下塞湖矮围清拆后,沅江市委、市政府邀请专家制定了下塞湖的生态修复方案,投入近200万元,采取以自然为主、人工辅助促进修复模式,对1115公顷湿地面积开展生态修复,在裸露滩地上种植湿地原生植物川三蕊柳、南荻、苔草等。同时,严厉打击周边水域电捕鱼、迷魂阵等非法捕捞行为,禁止牛羊放牧和人类生产经营活动,促进水生物的休养生息。

  人称“洞庭护鸟第一人”的李剑志,在一旁认真记录观测到的水鸟种类和数量。他告诉大家,现在是洞庭湖退水季节,小河旁边形成了一大片浅水滩,水中小鱼、小虾丰富,是水鸟的天然食场。今天目测这里集聚了白鹭、牛背鹭、池鹭、苍鹭、须浮鸥、灰头麦鸡等10多个种类的200多只水鸟,比前一周记录的又增多了。

  ◎口述

  相比以前,环境有了天壤之别

  “绿色潇湘”环保公益组织发起人、专职环保志愿者 章志标

  上世纪80年代,我所在的长沙县黄兴镇蓝田新村,浏阳河附近相继建起13家化工厂。企业浓烟滚滚,污水直排。村里村外,树木枯死。浏阳河中,鱼草全无,连石头都变黑了。

  2002年初,我被村民推选为村主任。看着环境日益恶化、村民怨声载道,我就带领群众向环境污染宣战。几经波折,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强力介入下,13家化工厂最终被取缔。记得当时村里2000多名乡亲欢聚一起,将我高高抛起,想起来都心情激动。

  2003年6月,我如愿成为一名共产党员。随着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不容忽视,2007年,我和另外3名志愿者联合发起成立“绿色潇湘”环保公益组织。

  “干环保”,一干就是10多年。2014年起,我把家里的生意都交给儿子,做起了专职环保志愿者。

  每每接到群众举报,我就去现场核查,然后联系执法部门进行处理。就像今天(8月27日),下午3点20分接到举报电话,我4点左右到达现场,果然看到有船只在非法电鱼。我马上联系长沙县、浏阳市的相关执法部门,执法人员很快就来到现场,当场销毁了非法电鱼的工具和设备。等执法人员走了,我才能离开,一直到晚上8点才进家门。

  作为浏阳河的“民间河长”,今年1月起,我要求自己每天最少徒步2公里,沿路捡拾垃圾。越是下雨天,越要出去,一是雨水会将垃圾冲到岸边,二是趁机发现隐蔽的排污口,三是非法电鱼的经常等雨一停就出来,可以抓个正着。

  这些年,党和政府对生态环境相当重视,花大力气去治理与保护。相比以前,环境有了天壤之别。抬头看到的是蓝天白云,浏阳河里鱼虾成群,菜地里的蔬菜瓜果上没有灰尘,真正是鸟语花香的好环境。

  每天无论多晚回家,我都坚持写日记,发微博、发朋友圈。10多年来,我写了3000多篇环保日记。把当天的所见所闻配上照片,发到微博和朋友圈。这样一天的任务才算完成。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现在,党和政府将生态环境保护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我要将环保公益事业一辈子做下去。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曹娴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