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
【位置·面积】 湘阴位于湖南省北部,居湘资两水尾闾。东接汨罗市,西邻益阳市,南连望城区,北郊沅江市、岳阳
县、屈原行政管理区。县境东起长康镇的金鸡山,西至南湖
洲镇的毛角口,南到樟树镇的易家坡,北达磊石山的垱嘴洲。东西最宽处51.3千米,南北最长处61千米。县域总面积154145.47公顷。
【地质地貌】 湘阴县域地块属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第二隆起带,地貌呈低山、岗地、平原三种形态。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位居幕阜山余脉走向洞庭湖凹陷处的过渡带上,地势自
东南向西北递降,形成一个微向洞庭湖盆地中心的倾斜面。
最高海拔552.4米(青山庵),最低海拔-4.3米(湘江濠河口底)。平均海拔约38米。地貌按成因分为堆积地貌、侵蚀剥蚀地貌和侵蚀剥蚀地貌构造三类。按岩性分为红砂岩地貌、花岗岩地貌和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地貌,分布于县境东部和西部广大地区。按形态分为平原地貌(滨湖、江河和溪谷平原)、岗地地貌和低山地貌三类。
历史人文
【建置沿革】 湘阴历史源远流长。据出土文物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有先民在此开拓。至夏代,为三苗部落所居。周代分封诸侯,湘阴地属楚国。周文王徙罗子国遗民至湘水之南,县境为罗子国。秦始皇废封、行郡县,改为罗县,隶长沙郡。西汉高祖刘邦徙衡山王吴芮为长沙王,吴改长沙为国,东汉建武七年复名长沙郡。或国或郡均为其属地。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刘备徇定荆州的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罗县属刘。刘备、孙权以湘水为界分治荆州后,罗县归孙,仍隶长沙郡。至晋代隶属未变。南朝宋元徽二年(474),湘州刺史王僧虔为安置巴峡流民,上表割罗县、益阳、湘西三县沿湘江地域置一新县,名湘阴,属长沙内史,县治设琴棋望(今三塘镇境内,今县芦苇场鲇鱼洲中部。又说设黄陵山)。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县治迁黄花城(今鹤龙湖镇黄花岭)。隋开皇九年(589)省湘阴入岳阳县,县治
迁长乐(今汨罗市长乐镇)。开皇十一年(591)改岳阳县为
湘阴县,县治又回迁至春秋罗子国都城、秦代的罗县县治古罗城(今屈原行政区马头槽)。唐武德八年(625),并罗县入湘阴,湘阴县治迁城江城(汨罗市川山坪镇常公村)。此时县域广阔,地辖今湘阴、汨罗、平江三县(市)。唐中宗神龙三年(707)因地域太广,难于治理,遂析湘阴县东部地置昌江县(今平江县),同属岳州。五代后周广顺三年(953),县治再迁白茅城(今汨罗市川山坪镇石桥村)。宋太宗淳化四年(993),湘阴改属潭州(今长沙市)。南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县治迁湘江之畔的瓦碎潭,即现在的县城(文星街道)。元成宗元贞年间升湘阴为州,属潭州路,文宗时又改属天临路。明洪武二年(1369)降州为县,属长沙府。清朝仍属长沙府。民国初年直属湖南省。1937年底,湖南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0年设行政督察区,湘阴均属第一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湘阴属长沙专署,1952年属湘潭专署,1964年属岳阳专署。1966年,划出湘阴县东部5个区建汨罗县(后改市)。1986年,属地改市后的岳阳市。
【人文特征】 湘阴历史悠久,人文厚重,是湖湘文化的策源地之一,这片土地曾经孕育出一批全国为之瞩目的人物。宋代有出任湖南岳麓书院首任山长(院长)、学识渊博的周式;明代有从政40余年、官至户部尚书、以贤能廉洁著称的夏原吉;清代有“舁榇御侮”新疆的军机大臣左宗棠和中国首任驻英、法公使,倡效西方科技“以立富强之基”的郭嵩焘;有为推翻清朝,首创“自立军”殉难于武昌的林圭。有在土地革命战争中牺牲的红军年轻将领陈毅安;有经历多次战斗、身负重伤、身残志坚为革命奋斗一生的将军周九银,
有反对分裂的国民革命军军长陈嘉佑;有为中国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原京师大学堂校长范源濂;有“工业先导,功在中华”的化学工业家范旭东。有我国最先从事法文翻译的作家
李青崖;有文学创作硕果累累、“描写农村生活的能手”康濯;有享誉中外的电影艺术表演家刘琼;有抗洪英雄高建成;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钟志华;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孟飞等。
【文化遗存】 湖南素有“三湘”(潇湘、漓湘、蒸湘)之称。古老的湘阴位于“蒸湘”地域,千百年来,先人们在这神奇的土地上留下厚重的文化遗产。有帝王将相的足迹、才子骚人的笔墨、形态独特的古建筑、优美动听的传说。境内有始于新石器时代的大溪、龙山文化。有遗址49处、窑址20处、城址3处。其中大溪文化遗址5处,即飘嘴、闸边、木鱼包、高山上、王家台。青山岛原上山村闸边出土的磨制石斧、石锛和陶器鼎、盆、盒、耳罐、簋、釜、圈足盘等,为研究洞庭湖区原始文化的重要标本,是湖南考古领域里的重大发现之一;龙山文化有田家坟山、黄口河、北石井、倒口、芦山冲、南岸嘴、酬塘山等7处。其中田家坟山遗址面积有5万平方米,出土的文物有石斧、砺石、鼎、豆等10余种,极有考古价值;其他有商周遗址13处、春秋战国遗址14处、西汉遗址3处。另有三塘镇原军民村的黄陵二妃庙,东汉时刘表立过碑,后由唐代韩愈重立碑石并作《黄陵庙碑记》和《祭湘君夫人文》,还有历代诗人为吟咏黄陵庙、湘妃和黄陵山上的湘妃斑竹所写的诗词近100首。境内遗存的古建筑有始建于北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2013年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湘阴文庙;有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2013年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左文襄公祠;有唐代著名岳州窑,2019年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岳州窑遗址;有始建于宋元时期、重修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星塔、状元塔;还有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左宗棠故居柳庄、郭嵩焘故居、远浦楼等,还有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2014年获评为国家AAA级景区的南泉寺。
另外,还有2020年获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洋沙湖国际旅游度假区。
人口·民族·区划
【人口】 2023年,全县年末户籍人口69.74万,出生人口3842人,出生率5.21‰,死亡人口4460人,死亡率6.05‰,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0.84‰,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08.63:100。年末全县常住人口57.25万。
【民族】 2023年,全县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30个,苗族、壮族、土家族、回族较多,其余为彝族、瑶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人口总计约7300人。
【行政区划】 2023年12月,全县辖文星街道、东塘镇、樟树镇、三塘镇、岭北镇、新泉镇、湘滨镇、南湖洲镇、鹤龙
湖镇、静河镇、石塘镇、洋沙湖镇、金龙镇和六塘乡、杨林寨乡。辖153个建制村、57个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