瑰丽的遗产 | 湘阴文庙
来源:湘阴县政府   2024-04-23 08:17
浏览量:1 | | | |

湘阴文庙位于湘阴老城三井头弼时街,据清朝道光三年《湘阴县志》载:(湘阴文庙)始于宋庆历四年(1044),与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基本同时。宋崇宁初徙建学城东义胜坊,即为今址。南宋曾避杨幺之祸而学废,后至绍兴、淳熙、宝庆、熹熙又重建或加修。元末毁于兵火。明代洪武、宣德、正统、成化、嘉靖、万历又多有复修和添建。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均有重大修缮。史载:乾隆十二年(1747),知县徐梁栋重修文庙,又加修泮池、状元桥;三十八年(1773)知县李郁文重修文庙,邑人李世泮亦捐广学署地;道光五年(1825)知县徐宏重修文庙,由士绅主持绘图,阙里略放其规模:大成门左曰名宦祠、曰忠义孝悌祠,右曰乡贤祠,曰诗礼堂,又前宏道门外有太和元气坊,其前泮池,又前棂星门,左右二坊,左曰金声,右曰玉振,又前宫墙,左门曰“德配天地”,右门曰“道冠古今”。清朝最后的修葺记载为“道光元年重修文庙”。至此,历代官吏先后十多次对文庙予以维修,加修或重修。至清朝咸丰元年(1851),湘阴文庙已是“规模宏丽,遂甲于湖以南”,其丰富多彩的建筑群以大成殿为中心,组成若干布局合理的庭院。

抗日战争时期,湘阴为湘北会战之主战场,湘阴遭受日寇数次狂轰滥炸,县城一片焦土,文庙损失惨重,祠,亭,楼,阁多为所毁,忠孝悌义祠,诗礼堂,仰高亭,毓粹门,观德门,鼓亭,钟楼,仰高门,景行门,明伦堂,崇圣祠等以不复存在。1954年,为拓展城镇交通,曾于废墟之上开辟了弼时路,遂将湘阴文庙分为前后两部:前半部以棂星门、金声、玉振坊、太和元气坊及泮池、状元桥为主,其造型、风格均表现出清代官廷式与南方民间式建筑特色的完美结合,其石柱和石块仍然见棱见角,整体清晰分明,牌楼上面的石雕依然历历在目;后半部仅存主体建筑大成殿。1986年11月,大成殿修缮第一期工程竣工,并对文物保护范围内现代建筑进行了拆除、拆迁。1992年至1994年,又由国家文物局拨款进行第二期维修,主要修复了大成殿中轴线上的圣时门,大成门,乡贤祠,名宦祠,并增修了孔子像,四贤人像,及佛龛。 1997年9月开始第三期维修工程,于1998年8月竣工后,湘阴文庙已成为全省保存最好的文庙之一。2013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湘阴文庙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日湘阴文庙保存清朝乾隆时期营建的棂星门、金声坊、玉振坊、泮池、状元桥、大成殿等建筑,虽然只是原有文庙古建筑群的一部分,但它却是群体中的精华,以其石构的精美、大成殿之雄伟,曾“甲于湖以南”。古建筑群南北纵轴长280M,东西横轴长50M,占地面积14000㎡,依然美不胜收。

棂星门位于原前宫墙之后,是文庙建筑群中的第一道建筑物。纯麻石结构,六柱五门冲天式牌坊;六柱前后立抱柱(鼓)石12尊,抱柱石上部镂空雕卷云,下部双面阳刻几何纹图案;柱头雕望狮,正脊中立宝瓶、相轮;下额枋双面阳刻麒麟、飞凤等图纹,中门南立面嵌“棂星门”字匾。,同时在两晋、南北朝堆集层面发现“太官”二字青瓷片(“太官”在两汉掌管皇帝膳食及燕享之事)。据此,可以认定该窑烧制的器物供朝廷使用。在封建社会能得到皇室的认可,可见“岳州窑”瓷器有多高贵典雅。由此定论“岳州窑”实属官窑,这也是我国现在出土的最早的官窑。 这四个重大的发现,在中国陶瓷史上创造岳州窑的“四最”:最早的青瓷、最早使用匣钵腹烧、最早的官窑、最早的釉下彩。

金声、玉振坊分别位于棂星门左右两侧,三座牌坊一字排开,气度轩昂。金声、玉振坊均为四柱三门冲天式,通宽6.47米:中门宽2.65米,边门宽1米;装饰手法类同,纹饰各异:望柱头立坐狮,中门上枋立宝瓶、相轮,纹饰多以双龙戏珠、喜梅、松鹤、麒麟、卷草和各种包袱浅浮雕图案为主;抱鼓石的鼓心部位,则以浅刻水涡、柿蒂纹为饰。

泮池位于棂星门中轴线上,半月形,麻石结构,东西直径16米,南北半径8米,池深1.5米;围砌石栏板柱共30节,栏板或用镂空,或用阳刻的几何纹、花草、动物、兵书宝剑等图案装饰,望柱头多球形、莲花形,为邑人马公坝杨氏杨枝迪、杨枝建、杨枝振、杨枝延、杨枝达募资,于清朝乾隆十一年(1746)重修。

状元桥位于中轴线上,麻石结构单孔拱桥。长8.6米,宽3.20米,拱券跨3米;桥面踏步21级(南10级,北11级),两侧装勾栏,每侧各7块,内容、做法与泮池护栏类同,亦为杨氏兄弟所为。

太和元气坊紧靠泮池北2米,为邑人杨枝建于清朝乾隆十一年(1746)募资修建。为六柱三门楼阁式纯麻石结构牌坊。六柱的前、后两面立石狮、象抱柱墩。中门狮座通高1.66米;次间门柱墩为象座,与狮座同高,狮、象的雕镌、造型极为生动。中门的下(头)枋,正面浮雕二龙戏珠图案,背面阳刻海浪水波纹,枋下雀替为圆雕卧鹿;头枋与二枋之间嵌装汉白玉石板,双面阳刻楷书“太和元气”四字,汉白玉石板周边镶装花岗岩板的镂空变形夔纹;二枋两面均阳刻龟背锦纹;三枋通体采用高浮雕手法:迎面雕孔子讲学论经图、儒家故事等群雕人物图案,背面则满雕缠枝花鸟图案;在第二、三枋之间镶装孔子行教像;四(上)枋即中门平板枋,为最重要的承重构件,枋体阳刻较浅的缠枝花卉,上承如意斗拱层和石屋盖;坊顶为庑殿式,以镂空十字纹为脊饰,以立体镂雕的祥云凤鸟为正吻,并在正脊中嵌汉白玉宝瓶座。两侧边门的四个楼屋面均为庑殿顶,皆以镂刻几何纹为脊饰,以鳌鱼为正吻。两侧梁枋上还精工雕镌有大量的民间传统石雕工艺,如:狮子戏球、麒麟戏凤、麟吐玉书、鹿衔瑞草、古渡江城、渔樵归晚等题,并插配有多种构图繁缛的缠枝花叶,麇集浮雕、缕雕、平雕、圆雕、阴阳镌刻等多种石雕技法于一体,牌坊造型独特、玲珑剔透。太和,指阴阳之会合;元气,指人的精神、生命力的总合。太和元气概指六合之内,莫不共源同流,共沐景德,共仰太和。太和元气牌坊用于文庙规制之中实属罕见,几成孤例,地方特性强烈。

大成殿为文庙的主体建筑。砖木(石)结构,重檐歇山琉璃顶;二层前檐口建有一座庑顶单门牌坊,这种屋上叠坊,造型别致、独特的做法,更显得气度非凡。整座大成殿目前保存极为完好,由台基、月台、殿身、副阶周廊组成。台基为麻石质,须瓕座式,高2米。四圭角上镌刻力士神兽,腰枋上阳刻卷草、兵书宝剑、人物故事多种图案。台基面周边环以勾栏共47节:栏柱高1.15米,望柱头雕饰题材丰富,千姿百态。除本地习见的狮、象造型外,还有石榴头、仰覆莲、麻叶头、瑞兽、链锁、仙人头、八不蹭等多种形式;栏板也多用汉白玉镂刻花草或镂空几何纹图案,美不胜收。月台靠接前台基;月台正中为汉白玉蟠龙御路,东西两侧各砌台阶,置汉白玉勾栏、望柱,纹饰颇类台基勾栏。殿身面阔、进深均三间,即:面阔21米,进深17米,通高22.8米。首层共用三十六根立柱支承,其中殿中四根内金柱为楠木柱,余廊柱、老檐柱均为石柱;二层共用29根木柱,概用穿斗梁架。一层南立面共开格扇门共20扇,余三面皆用围护墙:内墙粉红灰,外墙刷红浆;二层大额枋下四面均开万字格花窗,外环0.40米宽的木栏廊道;二层内设楼复楼地面,并用内格扇围隔形成当心间,且装井口式天花吊顶。楼面处理,很有地方特色。一层周围廊内设挑尖梁,用穿斗架,梁下设船蓬轩顶,配穿插枋;正立面外檐设如意斗拱,余三面作外卷棚;二层外檐、屋顶牌坊的下檐均为如意斗拱,余三面均作外卷棚。重檐正立面中挑牌楼,牌楼柱门当心掛“大成殿”匾额,柱门内框装 “五龙捧圣”、“海水托日” 透雕落地式花罩,并在柱门外侧与斗拱层相交处,装饰有三角形的云凤雕板图案。大殿的屋面陡峭、巍峨,盖黄色琉璃瓦;正脊中央饰葫芦宝瓶,均为乾隆时期景德镇瓷窑产品:由霁红、霁绿、霁黄、霁兰四色瓶和青盘组成,嵌立在圆形器座上,圆内饰镂空松鹤图;用黄、绿色的降龙、立凤和镂空脊花板等琉璃构件装配正、垂、岔各脊,形成了色彩艳丽、比对鲜明的琉璃剪边顶。周廊外檐多施旋子彩绘,殿内井口天花饰盒子西蕃莲、团龙等彩绘;木柱、梁、枋、格扇门、扇窗均做褐红油饰;门扇裙板、涤环板木雕有精致的暗八仙、博古图、“三阳开泰”、“犀牛望月”等各色花鸟图纹,装饰十分华美。殿内后墙上嵌二方康熙年间青石原碑:左碑为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碑,通高3.65米,宽1.18米,碑额0.7米,刻“二龙戏珠”图,碑文 “御制孔子先师赞”; 右碑为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碑,刻“双凤朝阳”图,碑文“颜、曾、思、孟四配赞”。碑文皆由康熙帝玄烨御撰,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张玉书书写。正殿原有孔子及四配等牌位,挂有康熙御书“万世师表”、雍正御书“生民未有”、乾隆御书“与天地参 ”、嘉庆御书“时中立极”等御匾及名人匾额、楹联,惜毁于“文革”。 大成殿是整个文庙的精华和核心,若登高远望,在天空和云霭的衬托下,大成殿雄立于现代楼群中,给人悠然古朴之美感。若临近观赏,则见大成殿雕梁画栋,屋脊的陶瓷游龙呼之欲出,重檐歇山式的筒瓦屋面,其正面挑出与众不同的庑殿式楣额,使人不得不佩服当年大殿建设者的聪明才智和精湛的建筑技艺。

湘阴文庙凝聚着历史的厚重,是古代湘阴教育发展的奠基石和文化传承的里程碑。

湘阴文庙与全国各地文庙一样,是当时当地的最高学府,又是各地方官吏和学子尊孔、祭孔、颂孔的主要场所。它的存在,见证了封建社会由繁荣到衰落的社会发展全过程。文庙以其特有的儒学地位和古代教育的标志建筑,是任何其他文物建筑所不能替代的。湘阴文庙自宋庆历四年(1044)创建,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的861年中,经科举考试取得“功名者”758人。其中进士74名, 举人272人、贡生402名。明朝五朝元老、户部尚书夏原吉,赫赫有名的清代中兴名臣左宗棠,曾任清政府驻英法公使、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郭嵩焘,都是由此考场发迹,逐步走出国门的。湘阴文庙是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推介作用至今犹在,越来越彰显和重要。2004年湖南文物局出版《湖南文庙与书院》,书中详细介绍了湘阴文庙。

湘阴文庙是现今湘阴县博物馆所在地,是湘阴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也是湖南省内少数利用古代建筑开办博物馆陈列的成功例证。从1986年讫今,在此成功举办过“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展”、“北京故宫清代帝后生活文物展”、“湘阴历史文物展”、“任弼时生平事迹展”、“红军长征在湖南”等陈列展览共达40余个,是湘阴乃至湘东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更是湖南传统建筑中的姣姣者和清代湖南泥木行业曾经空前发达的真实写照。湘阴文庙不仅是湘阴古县城最亮丽的风物标志,同时也是湖南省内文庙建筑类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