瑰丽的遗产 | 左文襄公祠
来源:湘阴县政府   2021-01-08 09:30
浏览量:1 | | | |

    左文襄公祠坐落在湘阴县文星镇金湖社区八甲老街左宗棠文化园中心,又名左公祠,俗称相国祠,是祀左宗棠的专祠。

左宗棠,字季高,号朴存,清末湘军和洋务派首领,湘阴县金龙镇人,公元1812年11月10日出生于七代秀才传世的耕读世家。祖父左人锦是国子监生,以“严以责己,好济乡邻,敦睦家族”而名扬乡里。父亲左观澜乃县学廪生,贫居教书20余年,其教授作文“必按传注加以诠释”。左宗棠4岁那年,有一次和祖父一起在家宅后山采集到一些毛栗子,祖父叫他捧回家和兄姊一起分吃。他到家后全部给兄姊,自己却一颗不拿。祖父对他从小能知谦让,效法孔融4岁让梨的行为,十分高兴,夸他:“是子足昌吾门”。期望季高发扬光大左家门庭,并作诗曰:“青毡长物付诸儿,燕颔封侯望予季。”早年读书长沙,青少年时代即有强烈的爱国热情,致力经世致用之学,关心天下大事。1852年—1854年,参与组建湘军;1875年督办新疆军务,率兵讨伐阿古伯,收复新疆。历任浙江巡抚,闽浙、陕甘、两江总督,授东阁大学士,封二等恪靖候。开创了我国近代造船工业和近代毛纺织工业,是近代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光绪十一年(1885年),左宗棠在重病垂危之中,于7月29日向清廷呈上《请专设海防大臣》的奏折,提出了全盘规划,统一领导,以加强海防建设的意见。9月5日,左宗棠去世,光绪皇帝震悼谕曰:“大学士左宗棠,学问优长,经济闳远,秉性廉正,莅事忠诚。由举人兵部郎中……左宗棠着追赠太傅,照大学士例赐恤,赏银三千两治丧,由福建藩库给发。赐祭一坛,派古尼音布前往致祭。加恩予谥文襄。入祀京师昭忠祠、贤良祠,并于湖南原籍及立功省份,建立专祠。其生平政绩事实,宣付史馆。任内一切处分,悉予开复。”

湘阴左文襄公祠于1885年动工兴建,至1892年建成。专祀左宗棠,春秋两季,地方官员祭拜。1950年,湘阴和平解放,左文襄公祠收归国有,交县房产部门管理。1951年,左文襄公祠辟为小学,祠内慈禧太后、光绪皇帝题匾改作黑板。同年,湘阴有群众将此事报告省人民政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至函湘阴县人民政府,要求查实,并作为文物加以保护。1958年,大跃进时期,左文襄公祠改作酱厂,天井加盖屋顶,西侧附属建筑北面杂屋被拆除后新建厂房,西侧马头墙改作厂房西墙,南侧厢房北部切除三分之一,辟为厂房(木柱,牵手枋被割断)。1990年9月,湘阴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湘阴县人民政府湘政发[1994]34号文件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县博物馆申报材料,要求将其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湘阴特大洪水,左文襄公祠被淹1米,时间长达1个月,左文襄公祠受到了严重破坏。1998年5月,县政府召开左文襄公祠保护县长办公会议,县房产局、县国土局、县文星镇、县文体局、县文物管理所等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决定将左文襄公祠房屋主权无偿交文物管理所管理。1999年5月,县文物管理所筹资8万元对其进行第一次维修,修复了前门及中栋前门,并竖立了保护标志及说明词。2002年5月,湘政发[2002]11号文件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其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2004年11月,湖南省文物干部培训中心勘察设计部制定《湖南湘阴左文襄公祠维修加固方案》。对左文襄公祠作出勘察、进行了实测、对修缮作出说明、并做出工程预算书。2004年12月,衡阳市南岳朱雀古建筑有限公司对其进行维修,对文物本体进行修缮加固与复原,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加强环境绿化工作,开设消防安全通道,整个工程耗时三年,于2007年11月竣工,总投资800万。2008年9月,湘阴县文物旅游局正式升格为正科级局,归口湘阴县人民政府直接管理,其办公场所也由原来的湘阴文庙搬至左文襄公祠右侧修建的仿古建筑内,这对湘阴县文物旅游的发展特别是对左文襄公祠的保护和开发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2009年10月29日,左文襄公祠定为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2年5月,为纪念左宗棠诞辰200周年,湘阴县人民政府拨款200余万元,由湖南华成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对左文襄公祠进行大修。2013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发[2013]13号 文件,公布左文襄公祠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左文襄公祠坐北朝南,平面基本呈方形,由中间的主体建筑和东西对称的庑院组成,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达2640平方米。建筑群为砖木结构,单层、单檐,外围封火山墙,东西为马头墙,除后寝用黄色琉璃瓦外,其他建筑屋面均为小青瓦,中栋和后栋之间设天井。主体建筑为长方形,自南向北,由一字形照壁、前院、门厅、天井院、东西庑廊、后寝组成。东西庑院为附属建筑,包括前、后厢房和中间的天井,与主体建筑一起共同组成左文襄公祠建筑组群。后殿正中设木龛,立左宗棠牌位。整个建筑风格为晚清官式建筑和湖南典型地方传统建筑的做法和特点,构造简洁明快,用材合度。

照壁:又称影壁,位于左文襄公祠整体建筑最前端正中,一字形,东西两侧各开一券拱形门。中间墙体较两侧高大且厚,照壁总的宽度为14.72米,与前院和中间门厅的宽度一样。照壁中间厚墙宽7.66米、高6.0米,两侧开门的低墙宽各为3.53米,高5.3米,券门左右对称,宽1.83米、门高2.8米。券拱门顶背面,东西两侧分别有 “纬武”、“经文”隶书体阴文题刻。在照壁的上部两侧出檐,其建造形式与封火山墙相同,即墙帽以一层砖拔檐上加以冰盘盖,上盖琉璃瓦剪边和小青瓦。在照壁东西两侧砌有延伸的围墙,分别与东西庑院两侧向南延伸的围墙垂直相接,使整个建筑组群形成一封闭的院落。两侧围墙近门处,分别将黑色花岗岩保护标志和说明词碑嵌在墙上。围墙下部为绵墙,上部用小青瓦砌成网络状透空花格窗形式,花格窗上部建筑装饰手法与照壁顶部相同。

前院:位于照壁与门厅之间,左右两侧分别有高墙将照壁与门栋相连,墙的高度和建造形式与照壁两侧低墙一致,由此形成一处高大、威严的封闭院落。春秋两季每当地方官员下马来此拜祭时,进入前院都会让人产生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前院南北长14.5米、东西宽14.12米,面积204平方米。地面全部用青砖铺砌,从照壁两侧进入前院后,为一段横向平铺的场面,住前则分成七组,即通往门厅相国祠三个拱门的地面铺成“人”字形,其他四个区域则与进门处一样,全部是横平铺。

门厅:又称相国祠,位于照壁与后寝之间,为左祠迎接官员和官员到达后停留处。建筑形制为两进三开间,硬山人字形屋架,东西两侧封火山墙高大威猛。其面阔14.12米,进深8.26米,面积117平方米。前面为三个用麻石砌成的券拱门,中间拱门较两侧高大,中间拱门顶上自右向左刻有“相国祠”三个大字,表明该处建筑的名称及功用。门厅东西两侧各有一圆门与东西庑院相连,圆门直径2.0米,门厅地面较东西庑院高出约25厘米。

天井院:位于门厅与后寝之间,中间为天井,左右两侧周以回廊,回廊与东西庑院的隔墙上分别开有两个横长方形的石质菱形花格窗。花格窗高2.0米、宽2.55米。连同回廊在内,天井院东西宽为14.12米、南北长14.23米,占地面积201平方米。两侧回廊各宽2.7米,中间天井宽8.53米,在天井的中间有连接门厅与后寝的通道,通道与门厅和两侧回廊地面在同一平面上,通道宽2.1米,通道将天井分成东西两部分,天井两侧底部有钱纹下水孔。

后寝:位于左文襄公祠后部中间,为左祠的中心主体建筑。与门厅一样,后寝亦为两进三开间,外面有走廊与天井东西回廊相连。在走廊的东西两侧,各开一小门与东西庑院相通。后寝东西面阔14.12米,进深8.44米,面积120平方米,后寝地面较门厅高出40厘米。殿正中后部设有木龛,立左宗棠牌位。后寝为人字屋檩,通过立柱和穿插枋及枋间的驼墩将木檩架住。山墙外檐下有堆塑的蝙蝠图案。后寝屋面盖黄色琉璃瓦,前檐下有卷棚,与廊柱相连。屋顶正中为葫芦形宝顶,两侧屋脊上为镂空琉璃件,东西两端为高翘上卷的鸱吻。后寝整体建筑高大,线条优美 ,为典型的殿宇式建筑。

庑院:分东庑院和西庑院,以主体建筑为中心东西对称。庑院与门厅和后寝两侧相接处分别建有前厢房和后厢房。前厢房通过圆门与门厅相连,而后厢房则通过厢房与后寝前廊之间的小门相通。在前厢房与前面的围墙之间围成一花坛,前厢房与门厅之间有2.15米宽的通道,连同通道和中间廊道在内,前厢房东西宽17.9米、南北进深为7.21米,建筑面积达129平方米。而后厢房东西宽与前厢房相同,亦为17.9米,进深8.4米,建筑面积为150平方米。厢房东西两侧亦设有回廊,与两厢房间的前廊相接,并通过回廊与其他建筑相连,可以达到晴不曝日,雨不湿鞋的效果。在东西庑院两厢房的外墙中间部位,各有一向外开的石框双开木门。在前后厢房和回廊之间,各形成一平面呈长方形的天井院,每个天井院被青砖铺地隔开后形成四个小型花坛,平面呈“田”字形,中间栽种桂花树,并辅以其他花草。

湘阴左文襄公祠是湖南境内唯一保存尚好的、由皇帝颁旨营建的殿宇式建筑;是研究和纪念左宗棠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是湖湘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清代晚期殿宇建筑的重要标本,有着特有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融祭祀、凭吊、聚会、游历活动于一体的重要场所,百年以来,已成为湘阴最重要的地方景观。因此保护好左文襄公祠,有重要的意义。